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方正魏碑简体下载(方正魏碑字体ttf免费下载)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187人已围观

简介今天一个粉丝发给我一幅书法让我看看,说是他前些天花了8000入手的。我一看书法,用笔很老辣,看似用笔方正其实有“魏碑”技法的融入,笔墨功夫和力道

方正魏碑简体下载(方正魏碑字体ttf免费下载)

最后更新:2023-07-05 01:45:54

推荐指数

今天一个粉丝发给我一幅书法让我看看,说是他前些天花了8000入手的。我一看书法,用笔很老辣,看似用笔方正其实有“魏碑”技法的融入,笔墨功夫和力道都非常的到位,着实是一幅好书法!大伙儿觉得8000值不值当?洛阳一山洞挖出的魏碑楷书,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字,全球只剩4件!对于没有接触过书法的朋友而言,在刻板印象当中往往会认为楷书仅仅指的是工工整整、字字方正的样子,甚至将这种认识局限在唐楷当中。其实不然,楷书有着许多种的分类,从书写技巧和呈现风格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晋朝楷书、魏碑楷书和唐代楷书,而其中唐代楷书的盛行让很多人奠定了“美术字”的刻板印象,使其无法欣赏和领略另外两种风格的魅力,而当你能够越过“唐楷”这座大山之时,你变能够真正领略到前人真正的楷书魅力。其中最能彰显这种魅力的要属魏碑了。魏碑由于是隶书向唐楷缓慢过渡时期的一种书写状态,所以其自由浪漫之气质,是唐楷远远无法比拟的,也是当代人最值得学习的一种书体,在这种书体当中,能够极大发挥出你的艺术创造力。魏碑是在“衣冠南渡”之后,有民间高手的发挥和创造所形成,成为了并峙与南朝帖学的一门艺术,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有造像记、有碑、有墓志铭、有摩崖。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当中,出土了一件著名的造像记,这件造像记上面的书法大刀阔斧、雄健而刚强,表现出了北方民族的霸悍之气。在这些造像当中,有著名的“龙门四品”,此作便位列榜首。这件作品就是《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与著名的《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和《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共同造就了魏碑楷书的巅峰。我们至今并不清楚这件《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的作者是谁,作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此碑上的书法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在后世的1000年当中极为罕见,此作几乎笔笔是方笔起笔,但并非一味的“一方到底”,而是在结字的内部空间当中,呈现出一种圆劲之势,显得笔法极为丰富。在字形上,这件《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在书写上无丝毫牵绊与桎梏,整体取势以横向为主,但“因字附型”,每一个字都极尽天然之美,笔画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方有圆,结字上更是极富动态之美,每个字都是顺势抒情,并且无丝毫轻率之感,极具法度。而正在这种自由书写,在外在的呈现上更是严肃而整齐,通篇充满了肃穆之感以及皇家气派的威仪,令人叹为观止。对于学习楷书的朋友而言,魏碑当中的“龙门四品”乃是你决不可错过的一座宝藏,尤其是这件《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此作乃是“龙门四品”当中保存最为完好,并且字形最大、字口最为清晰的一件,极为适合临摹学习。能达到这种水平的楷书,全世界仅有4件,就是这“龙门四品”了。让人大饱眼福。在学习魏碑作品当中,跟“帖学”不同,不能过分计较一个点画的姿态,而是要学到其在法度当中自由书写的气质,这一点恰恰是当代人最为缺乏的一种品质。这件《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最好的拓本乃是清拓本,我们如今将此碑的初拓进行了超高清的博物馆级别的1:1宣纸复原,并且配以纯手工的立轴装裱,悬于书房卧室能够时常观摩学习,欲购此《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请点击下面“看一看”《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书法展有些字体很难看为什么也能叫书法#首先,不能因为字体很难看就否定它是书法。中国书法习惯上分为“正草隶篆”四体。(1)正书也可叫做“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像魏碑、唐碑、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等都属于正书或楷书范畴。(2)草书作为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结构简省、书写迅速、笔画连绵、一气呵成的特点,它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类。(3)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主要包括秦隶,汉隶,简书,帛书等。(4)篆书是古老的汉字书体,广义指隶书以前的书体,狭义则特指大篆和小篆。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较籀文更易书写。除了这四体外,介于草正之间的还有行书,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写形式。世人把《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其中《兰亭序》具有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具有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具有学士才子的风格。由于字体的不同,书写风格的不同,有些字体从美学或个人的爱好角度可能不符合自己的审美,但不等于这些作品不能成为可展览的书法。其次,丑书肯定难看,但它不属于字体范畴。而盛兴一时的被大众称为丑书的所谓书法,是书法发展过程的一种异化,即便有时也出现在书法展上,但最终必被历史淘汰!#智永千字文#楷书真难写,要出成绩太难了。逛头条、抖音,发现写楷书的,只要是艺术专业的,没有不习魏碑的,无展不魏碑。有人说现在写楷书,要么写出趣味,融合魏碑;要么写出韵味,融合魏晋小楷。说的挺对的,有没有其它途径?似乎没有,有的貌似都走向江湖体了。单纯写唐楷,写经体,写二王一系的,在某些人看来,走向馆阁、类馆阁似乎是必然。别总喷馆阁体,欧颜柳赵哪个不是馆阁体的因素?工整规范,清新方正的字体,都属于某些人眼中的馆阁体。这件记录神秘人物的珍贵文物,在中国书法史上名垂千古,欧阳中石最为推崇,影印本远传日本!河南洛阳在魏孝文帝时期成了北魏的国都,北魏宗室、朝廷大员在死后都埋葬在洛阳地下,此地也成了北魏碑刻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魏碑上品《元思墓志》就在洛阳被发现,而在洛阳还有一块魏碑佳作,同样在中国书法史上名垂千古,艺术价值颇高、神秘色彩浓厚,此碑就是《元倪墓志》。《元倪墓志》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在民国初年出土。之所以说是写给神秘人的,是因为元倪此人在《魏书》《北史》中都未见记载,很难确定其历史身份真假。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非常推崇此碑,不仅多次临摹,还称赞此碑“法度俨然,伸缩自如,俏不失雅,正不失灵,自是珍品!”魏碑是中国楷书中的一朵“奇葩”,而《元倪墓志》更显碑体之精妙。此碑用笔隽永沉秀,以露锋起笔,收笔自然,勾折有力。每一笔不刻意要求厚拙,而是瘦劲硬挺,自然灵动。以具体字为例,“之”“玄”“年”“一”等字,以露锋为起笔,收笔则较为圆润,藏锋收笔,横画行笔流畅,美感十足,可以说是隶书中蕴含南朝行书的飘逸洒脱。“南”“春”“宁”“将”等字的提勾骨力十足,但也在直中喻圆,“宁”的竖钩以圆取势,秀润灵动,足见刻碑人技艺之高。仔细观察“大”“使”“人”“夫”等字,能明显感受到撇捺笔画的舒展,这种通过局部笔画拉长,让字形左右开张奔放的处理方式不仅不影响中宫收紧,还让字显得大气外放。《元倪墓志》布白潇洒,间距充足。这样的布局适应其结字的方正而稍扁。在每个字的处理上,力求中宫收紧、上部内缩,下部外展,这在“刾”“景”“嵗”等字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的魏碑篆刻者,《元倪墓志》的作者是“大胆”的,他更加灵活地运用大开大合,尤其是撇与捺的左右开张。不仅每个字气势沉雄,字形稳健起来。也有效地消解了偏于扁方字形中最难克服的僵硬呆滞,这在魏碑中是非常难得的。“燉”字结构复杂,处理不好就会显得笨重呆板,但刻书者将火字旁的撇与最后的捺分别向左右舒展,中间的“享”则紧缩瘦长,使整个字丰腴而洒脱。《元倪墓志》在出土后,曾先后被曾炳章、蒋榖孙、陈渔春等人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日本人还将此墓志拓本影印,妥善保存,收录进《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此碑文刻工精细,纤毫毕现,认真临摹必能把握字形笔画结体诸多变化与得意之处。现在,我们将《元倪墓志》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点画清晰、装帧精美。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北魏《元倪墓志》楷书成人经典高清复制微喷毛笔书法字帖临摹手裱1973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访问洛阳。到了龙门石窟,他对景区售卖的一样东西爱不释手,却因凑不够500元而遗憾离去。1973年是周总理确诊癌症的第二年,因为与病魔抗争,周总理的身体日渐消瘦,常常因为劳累而体力不支,但他依然坚持亲自主持外交事宜。这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受邀访华,周总理不但全程悉心接待,还热情邀请特鲁多夫妇到河南洛阳,一览中国大好河山。殊不知,此次的洛阳之旅不仅成为总理最后一次外出视察,还让总理留下了一些小遗憾。10月14日下午,周总理陪同特鲁多一行人来到龙门石窟。下车后,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波光粼粼的伊水,或许是太久没有放松过心情,望着伊水秀美的风景,和伊水之畔宏伟壮观的龙门石窟,总理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龙门石窟建于北魏,在后续的几百年间仍然陆续开凿建设,凝聚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到解放后,这里保存了11万余尊佛像,和大量的碑刻题记,让特鲁多夫妇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待走到禹王台时,总理看到景区在售卖碑刻拓片,不由停下了脚步。他翻开一看,竟然是《龙门二十品》的魏碑拓片,心生欢喜。要知道,周家家训严明,总理幼时练的是方正端庄的颜体。后来入私塾后,私塾先生看他的字写得漂亮,便让他在颜体的基础上加练魏碑,以增加字体的阳刚之气。所以,周总理从小便对魏碑颇有研究。此次见了难得的魏碑拓片,总理自是爱不释手。翻看了片刻,周总理便问售货员:“这个多少钱一套?”售货员回道:“500块。”总理一听,有些犹豫,思考了片刻,又转头看向自己的秘书,悄声问他身上带了多少钱。秘书面露难色地回答:“总理,咱们带的钱不够。”这位秘书跟随总理多年,难得看到总理对一件东西动心,便问了问身边的几位同事,结果发现大伙儿的钱加在一起,还是不够。秘书对总理建议道:“是否可以回到北京后,汇钱过来,让他们寄一份?”总经理一听便摇头道:“不行,这样做的话,他们肯定不会收钱的。”随行的洛阳市委领导看到这幅情景,不由脱口而出:“总理,我们送您一套吧!”周总理闻言,立刻蹙起眉头,严肃地说道:“国家的财产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这位市委领导知道自己犯了总理的禁忌,不敢再提“送”字。就这样,周总理带着遗憾,离开了洛阳。周总理回到北京后,病情加重。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每天都和时间赛跑,恨不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献给国家和人民。而洛阳之行中偶遇的那份魏碑拓片,终究成了他人生中的一抹遗憾。周总理一生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无论是外交大事,还是身边小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容不得半点瑕疵。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守底线、明规矩”。#我和祖国在一起#宿州市孟繁青书法,大家共赏。孟繁青,1926年出生于宿州市,孟老生前曾是中书协会员,安徽书协名誉理事。在宿州市老一辈的书法家里,孟老的书法是极具特色、个人书法风貌和个人辨识度很高的。孟老最擅长写魏碑风味的楷书,笔力遒劲,字态方正,线条沉稳,笔笔贯力,力透纸背,这是孟老得以成名的拿手本事,实实在在的笔墨功夫;孟老的楷书写得也好,清净沉静,不急不躁,点画线条质感很好;他的小行书、行草多用于落款,清雅洒脱,气韵不俗。现在的年轻人学书法,还没练几年手上的功夫,就开始花里胡哨,开始求奇创新……老一辈的书法家,一辈子都是踏踏实实写字,踏踏实实磨练自己的笔墨功夫,这正是现在年轻人最欠缺的,也是最应该学习借鉴的。[握手]书法中,隶书以何为美?新书协副主席张继的隶书“美”吗?给没接触过隶书的大众看,隶书就是这样的吗?能拿来让儿孙学吗?书协新主席孙晓云深知隶书是自己的短板,所以请战友张继支援。张隶融入颇多篆趣,间架均布,用笔硬朗,章法错落,如石鼓文。但与原生态的汉隶/简帛的“逸”和“润”相比,与金农密不透风奇趣横生的“漆书体”相比,与伊秉绶宽博笃厚的“秉绶体”相比,与刘炳森方正遒劲的“炳森体”相比,张继老师的“枯枝体”似乎少了点什么,如鲠在喉。隶书最美的蚕头燕尾被张继老师砍掉了,上溯篆书,以图突破,形成自我风格�。我冒昧命名为“枯枝体”,如同一棵树,随风飘逸的细枝被砍掉,树皮龟裂脱落,只留下直白的枝干�,仅有的一点点捺缩成小脚老太太的小脚。这样描述,不是在丑化和贬低,只是从常人的角度看,看不懂为什么非要把隶书写成这样?我的分析是:张老师试图从篆书向隶书转变时的中间状寻求新意,这个中间状态多体现在简帛体中,但多浮夸,张老师取秦末汉初过度阶段的篆隶结体融入更多碑的金石气,从而形成凝练、硬朗、高古的隶风。一改汉隶的�“逸”与�“润”,所以看不到史晨,看不到礼器,看不到乙瑛,更绝无曹全。这如同所谓的�“丑书”家们从魏碑中寻求突破一样,他们不再书写欧颜柳赵参展比赛,因为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写字”了�,他们需要创新。张继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传统意义上的汉隶吗?当然可以,找下他早年的隶书�。但为什么能写正常的隶书,他偏偏不写?“枯枝隶”会毁了传统意义上的汉隶之美吗?“枯枝隶”可以归为�“丑书”吗?当年汉隶书法杰作中的顶流,今天却没人提了!莫非人人因为控笔能力差,都去追求所谓民间书法,好以烂草绳笔法掩盖自己功夫差劲?开头几个天马腾空的篆字就深深吸住人的眼神和心神……来看看古代大家们对《尹宙碑》的跟帖评论吧!《尹宙碑》是刊刻于东汉熹平六年(177年)的一方碑刻,又称“豫州从事尹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河南鄢陵县初级中学。《尹宙碑》为长方形,高209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碑额上端正中有一个直径13厘米的圆孔,其右端有篆书的“从”字及“铭”字。碑文14行,每行27字,叙述汉豫州从事尹宙的家世及功迹。书法上,结体灵活而不失于流滑,用笔方正而不病于僵硬,书法风貌主要表现为宽博大度。对于碑的撰文者和书丹者,有文献称:“据《授堂金石跋》一文考证,撰文及书丹均为东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但《授堂金石跋·卷一·汉豫州从事尹宙碑》称:“文首云:君讳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然证以《汉书·古今人表》尧师尹寿,则其世系所自远矣。而碑尚不无所遗,盖谱学难明如此。又碑云位不福德,顾亭林谓福亦副字之误,不知福即副本字,《匡谬正俗》文已祥言之,然则福非误也。惟顾氏所指钜鹿之鹿不当从金,案《玉篇》钜鹿俗作鏕,盖由汉人亦未能免此,此伯喈刊正之功,所为不可以已与。”仅言及蔡邕刊正俗字(“伯喈刊正”),并未提及碑的撰文者和书丹者。书法上,《尹宙碑》的结体方正,冲和整丽中一派宽绰浑穆之气,字形方正中见圆润,不少字形较长。用笔上,横竖画的长短与形态变化较多,撇捺与波磔舒展。其中,横画多不作蚕头逆入状,或直上露锋(如“讳”字的言部长横),或平入平过(如“先”字的长横),收束亦间或似楷法(如“君”字的长横似平收、“讳”字的长竖又似垂露、“南”字的下竖则似悬针),转折之类楷法随处可见;竖撇多有过弯的习气,如“甫”字、“周”字、“历”字、“川”字、“月”字等。章法上,左右或上下部首结合紧凑自然,独体字规整而活泼,布局整齐,竖行各字间距疏朗,横列各字间距亦不拥挤,全文未按内容分段书写,盈满而统一,节奏韵律缓和,略显活跃而不跳跃。清代书法家朱彝尊:《尹宙碑》,土中晚出,文字尚完,结体道劲,犹存篆籀之遗。(《曝书亭全集·卷四十七·跋六·书〈尹宙碑〉后》)清代书法家万经:以近出,故完好,方整浑穆,信汉碑之尤者。(《分隶偶存·卷上·汉魏碑考·汉豫州从事尹宙碑》)清代书法家王澍: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要多以方劲古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唐人祖其法者,敛之则为虞伯施,扩之则为颜清臣。(《虚舟题跋》)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尹宙碑》整肃方严,汉碑中之佳者也。(《鲒琦亭集内编·卷三十七·汉昆阳令尹宙碑跋》)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碑字较诸碑稍大,而冲和有度,正与《孔宙碑》可同玩之,牛氏《图跋》称为金石文二宙,良非虚品。(《两汉金石记·卷十二·尹宙碑》)清代书法家郭尚先:①近人每以《豫州从事碑》与此(《孔宙碑》)并称“二宙”,实则《尹碑》不及远甚。(《芳坚馆题跋·卷一·汉孔宙碑》) ②临《孔季将碑》,笔下觉有秦篆气,《尹从事碑》亦然,其神逸固不及《史晨》《韩勑》诸石,而圆到整丽,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坚馆题跋·卷一·又汉孔宙碑》)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碑首有从铭二字,是额已断缺,仅存此二字,非别有体例也。余另有辨。分法似《韩仁铭》而稍肥重,近拓碑末缺数字,然余所见未缺者尚多,则剥落不久也。(《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豫州从事尹宙碑》)清代金石学家徐树钧:《汉尹宙碑额》今只存“从铭”二字,笔意已开唐人法门。碑字仍汉人正轨,佳拓颇稀,此本聊复可观。(《宝鸭斋题跋·卷上·旧拓尹宙碑》)近代书法家康有为:①华艳则有《尹宙》《樊敏》《范式》。 ②《尹宙》风华艳逸,与《韩敕》《杨孟文》《曹全碑阴》同家,皆汉分中妙品。(《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我们将《汉豫州从事尹宙碑明拓国家图书馆藏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欲购专业级《汉豫州从事尹宙碑明拓国家图书馆藏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砚田书院书友圈【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四章·清代书法(上篇)————2021.03.23清代书法体式多样化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先有以董其昌为宗的帖学大行其道,后有以碑学为标识的普遍流风,把甲骨、篆、隶、魏碑的刀刻意趣引进笔中,既创出了新的书风,也影响了新的画风。清代初期,张瑞图、黄道周等对个人艺术风格的强调影响了大批由明入清的文人,其中尤以王铎、傅山的风格最为突出。一旦社会稳定,平和的人心与社会氛围使秀雅的董其昌书法统领了书坛,如冒襄、查士标就是代表。(一)、王铎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王铎自少年起就勤学苦练书法,他初学二王,小楷学锺繇,进而学唐宋诸家,博学众长,自成一体。他曾自己规定:“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这也是他取得高度成就的主要保证条件。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代表作有《行书诗翰四首》、《学书杜甫诗卷》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为同榜进士,明亡时,黄、倪均以身殉国,成就了千秋名节。而王铎却以明朝大臣的身份投向新朝为官,保住了功名利禄,失去了文人的节气,这一点一直被当世及后来文人所贬斥,也使他的人生多出了无法抒解的郁结。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名重一时,以用笔险劲沉着著称于世。王铎楷、行、草、隶诸5体皆善,隶书古意盎然,小楷沉稳方正,行草书成就最高,也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气魄雄大,用笔连绵沉厚,结体幽密而意态奇伟,写得收放自如而又酣畅淋漓,似乎在抒发他那无处宣泄的郁闷。王铎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及日本曾经风行一时。(二)、傅山傅山(1606~1685年),字青主,号公之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与书画家。明亡前他就因率众为袁继咸喊冤而名重一时,士林皆知其高尚的义举和节气。明亡后,他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拒不与清朝合作。傅山治学广博精深,思想通透而不依附门户,卓然独立,自成大家。他的书法尚真率,反奴性,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轻率勿安排。”其行草书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傅山精于各种书体,篆隶功力深厚,小楷直追锺王,早年对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反复深入研习,最终形成了他“书以人重”的美学思想。他的行草书用笔纵行高迈,锋颖翻腾,结体跌宕欹侧,一气相包。心中的英雄刚烈之气在笔下能沉着痛快地表现出来。他常运用大节奏的对比造成章法上的气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开合大起大落,行笔或生涩、或流畅,使人觉得时而心音缠绵、时而意气勃发,把一个洋溢着真挚情感的内心世界体露无遗,看去苍茫乱落的纸面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清初文人中,继承董其昌书风的书画家为数不少,如冒襄、查士标、担当等人。冒襄是明末著名文人,明亡后隐居不仕。他是董其昌的学生,但书法与老师不同。其书用笔沉着,结体内缩而笔画具有外拓的形式,行草书写得秀雅而不失刚劲。查士标同时也是画家,书法用笔爽健,结体秀美,笔精墨润,深得董书真传。乾隆年间,书坛上出现了名重一时的大家——刘墉、王文治、翁方纲。(三)、刘墉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大学士。其书法享有盛名。他从赵孟顺、董其昌人手,广泛吸取晋唐宋大家的精华,晚年又习北碑,故能不同流俗,形成了他骨力内蕴、体势沉厚的书风。他写字喜用羊毫、浓墨,用笔使转浑成,笔画绵力带刚,墨气浓厚,章法明朗,自具一种雍容的气度。(四)、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曾中进士为探花,以诗文书法名世,为人潇洒,好音声,随身自带一班歌伎,习禅定,只食蔬果,常以禅理入书。他的书法风神飘逸,才气高华,当时人把他与刘墉作比较,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其书运笔轻柔,用墨淡润,章法具有一种灵动的空间美,深得时人的喜爱。下期请关注:第十五章·清代书法(中篇)————1-3、王铎书法4-6、傅山书法7-9、刘墉书法10-12、王文治书法头条圈子学院【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四章·清代书法(上篇)————2021.03.23清代书法体式多样化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先有以董其昌为宗的帖学大行其道,后有以碑学为标识的普遍流风,把甲骨、篆、隶、魏碑的刀刻意趣引进笔中,既创出了新的书风,也影响了新的画风。清代初期,张瑞图、黄道周等对个人艺术风格的强调影响了大批由明入清的文人,其中尤以王铎、傅山的风格最为突出。一旦社会稳定,平和的人心与社会氛围使秀雅的董其昌书法统领了书坛,如冒襄、查士标就是代表。(一)、王铎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王铎自少年起就勤学苦练书法,他初学二王,小楷学锺繇,进而学唐宋诸家,博学众长,自成一体。他曾自己规定:“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这也是他取得高度成就的主要保证条件。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代表作有《行书诗翰四首》、《学书杜甫诗卷》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为同榜进士,明亡时,黄、倪均以身殉国,成就了千秋名节。而王铎却以明朝大臣的身份投向新朝为官,保住了功名利禄,失去了文人的节气,这一点一直被当世及后来文人所贬斥,也使他的人生多出了无法抒解的郁结。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名重一时,以用笔险劲沉着著称于世。王铎楷、行、草、隶诸5体皆善,隶书古意盎然,小楷沉稳方正,行草书成就最高,也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气魄雄大,用笔连绵沉厚,结体幽密而意态奇伟,写得收放自如而又酣畅淋漓,似乎在抒发他那无处宣泄的郁闷。王铎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及日本曾经风行一时。(二)、傅山傅山(1606~1685年),字青主,号公之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与书画家。明亡前他就因率众为袁继咸喊冤而名重一时,士林皆知其高尚的义举和节气。明亡后,他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拒不与清朝合作。傅山治学广博精深,思想通透而不依附门户,卓然独立,自成大家。他的书法尚真率,反奴性,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轻率勿安排。”其行草书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傅山精于各种书体,篆隶功力深厚,小楷直追锺王,早年对晋唐宋元明诸大家反复深入研习,最终形成了他“书以人重”的美学思想。他的行草书用笔纵行高迈,锋颖翻腾,结体跌宕欹侧,一气相包。心中的英雄刚烈之气在笔下能沉着痛快地表现出来。他常运用大节奏的对比造成章法上的气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开合大起大落,行笔或生涩、或流畅,使人觉得时而心音缠绵、时而意气勃发,把一个洋溢着真挚情感的内心世界体露无遗,看去苍茫乱落的纸面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清初文人中,继承董其昌书风的书画家为数不少,如冒襄、查士标、担当等人。冒襄是明末著名文人,明亡后隐居不仕。他是董其昌的学生,但书法与老师不同。其书用笔沉着,结体内缩而笔画具有外拓的形式,行草书写得秀雅而不失刚劲。查士标同时也是画家,书法用笔爽健,结体秀美,笔精墨润,深得董书真传。乾隆年间,书坛上出现了名重一时的大家——刘墉、王文治、翁方纲。(三)、刘墉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大学士。其书法享有盛名。他从赵孟顺、董其昌人手,广泛吸取晋唐宋大家的精华,晚年又习北碑,故能不同流俗,形成了他骨力内蕴、体势沉厚的书风。他写字喜用羊毫、浓墨,用笔使转浑成,笔画绵力带刚,墨气浓厚,章法明朗,自具一种雍容的气度。(四)、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曾中进士为探花,以诗文书法名世,为人潇洒,好音声,随身自带一班歌伎,习禅定,只食蔬果,常以禅理入书。他的书法风神飘逸,才气高华,当时人把他与刘墉作比较,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其书运笔轻柔,用墨淡润,章法具有一种灵动的空间美,深得时人的喜爱。下期请关注:第十五章·清代书法(中篇)————1-3、王铎书法4-6、傅山书法7-9、刘墉书法10-12、王文治书法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