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悠悠书盟(悠悠笔趣小说)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392人已围观
简介赵匡胤是马上皇帝,但很喜欢读书,经常列出书单让人去史馆拿书来读。他不光自己读,还喜欢拿书里的问题和心得来和群臣讨论。时间久了,他发现卢多逊学识渊
悠悠书盟(悠悠笔趣小说)
最后更新:2023-07-05 03:22:53
推荐指数:
赵匡胤是马上皇帝,但很喜欢读书,经常列出书单让人去史馆拿书来读。他不光自己读,还喜欢拿书里的问题和心得来和群臣讨论。时间久了,他发现卢多逊学识渊博,总能对答如流,可他哪知道这卢多逊是有秘密武器的……卢多逊进士出身,聪明强记,文辞敏捷。不过在当时,赵匡胤手下人才济济,卢多逊一开始并没有特别的出彩,但他不安于现状。宋太祖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但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派人到史馆查阅书籍。卢多逊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精心准备好酒好菜,刻意地与史馆的图书管理员结交,请他把每次赵匡胤都借阅了哪些书籍告知自己。每天散朝后,卢多逊就回到史馆走一遭。了解到皇帝最近读哪些书,回家后就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阅读研究。每次,赵匡胤与群臣们谈起最近在书中遇到的问题时,卢多逊总是能滔滔不绝,言之有物,给出比较圆满的解答。久而久之,赵匡胤觉得卢多逊博学多才,很合自己的心意,就提拔他为翰林大学士。但卢多逊志不止于此,他想当一人之下的宰相。当时任宰相是赵普。只有扳倒了赵普才能给自己腾出位子,于是卢多逊就对赵普虎视眈眈。赵普读书不多,但是曾帮助赵匡胤策划“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是开国的功臣。但是赵普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时有专横跋扈、谋私贪财等错漏之处,于是卢多逊就抓住这些,不但自己找机会攻击赵普,还鼓动不少大臣一起攻击。后来,赵匡胤派遣卢多逊出使南唐。卢多逊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与李煜友好相处,相谈甚欢。在即将返程的时候,卢多逊假装是无意中提起朝廷正在重修各地方志,史馆中就缺少江东各州的资料,希望李煜能够赠送自己一本,以便带回朝廷。李煜没有多想,当即就让人誊写一份,赠送给了卢多逊。这其中包括了南唐各地山川地形、军队守备、人口分布,这些珍贵的资料让赵匡胤兴兵攻打南唐变得轻而易举,因此卢多逊立下了大功。此后,他与赵普之间的冲突也愈发的激烈。在卢多逊不遗余力地不断“进言”之下,最后赵匡胤下决心将赵普贬出了京城。卢多逊终于当上了副宰相。不久,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继位,把卢多逊扶了正,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宰相的夙愿。但卢多逊并没有从此就高枕无忧。赵普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曾经一起密谋了很多大事,他们之间的交情远非卢多逊可比。特别是赵氏兄弟的母亲昭宪太后临终前,把哥几个叫到一起,定下了“金匮之盟”。他们约定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而这一切都有赵普在场见证,并负责记录。但如今,赵光义不想把位子传给弟弟或者侄子。现在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死了,弟弟秦王赵廷美就成了唯一的障碍。虽然身为皇帝,但是赵光义现在想做的事,必须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这种事情显然还得靠当年琢磨出“黄袍加身”的赵普,于是赵光义再度启用赵普,任命他为少保。不仅如此,赵光义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战略联盟,将燕国长公主的女儿嫁给了赵普的儿子赵承宗,以便和赵普紧紧捆绑在一起。本来对赵普的复职就十分不满的卢多逊,看到赵普成为了皇亲国戚,就更气愤了。他就继续找赵普的茬。赵承宗娶公主之前在潭州任职。现在他成亲不到一个月,卢多逊就奏请宋太宗让赵承宗返回潭州,这让赵普也非常愤怒。对于卢多逊与赵普之间的明争暗斗,大臣们都心知肚明。大臣王祐好心规劝卢多逊不要故意与赵普为敌,但是卢多逊听不进去,还为此疏远了王祐。甚至连赵普都曾半威胁半讥讽地劝说卢多逊,不要贪恋权位,应该及早抽身,免得引火上身。卢多逊当然是置若罔闻。不久之后,宋太宗查明当初赵普被贬是被冤枉的,于是将赵普重新任命为宰相。见状,卢多逊除了气愤,还有一丝的不安。因为当年赵普被贬确实与他不遗余力地攻击有关。现在赵普重新坐上宰相之位,说明宋太宗对赵普是百分百的信任。那么宋太宗对于自己又是怎样的想法呢?卢多逊越想越觉得惶恐。而秦王赵廷美在知道有了“金匮之盟”后,就对宋太宗十分不满。他想要提前登基,于是就做出了谋逆之事。赵廷美失败后,赵光义迫于舆论,没有把赵廷美砍头,而是将他贬为西京留守,没有旨意不得入京。但赵廷美心有不甘,仍然蠢蠢欲动,而卢多逊也在惶惶不安之中度日。两个人都为了自保,一拍即合,开始通过书信进行密谋。很快他们密谋的事情败露,被人捅到了宋太宗那里。宋太宗大发雷霆,削去赵廷美一切官职。卢多逊所任一切官爵以及三代祖先的封赠、妻子的官封都一并削夺,全家被流放到崖州。而且即使有大赦,他也不在宽赦之列。卢多逊52岁时在蛮荒之地去世,他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被流放的宰相。#梅花#周存和网名:大道至简,江苏兴化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一级建造师,园林建筑装饰装修专业。客居天津,往来于江浙沪地区,自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自幼爱好文学,慕古风之高雅,痴迷唐宋诗词之魅力。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泰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兴化市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2018年11月,创立《海河诗苑》,创作作品千余首,多发表在国内外诗刊和微刊。个人签名:恨不作李杜门仆,愿为仓央纳兰客。 梅香文/大道至简万籁无声雪浩澜,天晴云淡日光寒。暗香侵鼻梅花冻,一种悠然小阁安。闻香识梅文/大道至简观景弄诗闲意趣,闻梅香里倚栏干。新裁白紵红衫薄,不怯西风一夜寒。梅花四弄文/大道至简昨夜梅花次第开,凌寒傲雪报春来。无情岁月催人老,有意芳菲让我猜。腊月梅花绽放迟,风摇疏影暗香枝。凌寒傲骨迎冬立,霜雪冰心报我知。雪舞银蛇气象全,无情岁月总相连。梅花欲报春消息,柳意频添绿满川。铁骨铮然傲世时,任凭霜雪斗寒枝。梅花自有凌云志,不惧风狂雨骤驰。梅花雪里几枝横(轱辘体)文/大道至简梅花雪里几枝横,意切风清肺腑开。情长梦魇难入觉,冰心一片报春来。欲写红尘情景诉。梅花雪里几枝横寄书明月星光耀,相恋初音旧梦迎。一缕清愁到客船,无情最是俗尘天。梅花雪里几枝横,犹自飘零意万千。红尘情叹无人诉。傲骨迎寒盼燕声艳萼零零星璀耀,梅花雪里几枝横。梅花八弄文/大道至简雪舞梅花又一年,无情风雨有人怜。相思未解心嗔老,托寄新诗到枕边。梅花雪里一枝春,此物无情亦有神。又见红颜怜惋怅,只缘心血染风尘。梅花雪里一枝横,欲写红尘少许情。寄与天涯明月在,相思未改旧时盟。梅花落尽意何冤,情到浓时最断魂。一片心香谁解得,无端累我梦乡言。梅花三弄雪初回,一样情怀两地催。此意何须春与夏,心随明月到窗台。欲写梅花难入诗,冰心一片雪山姿。风流不弄娇颜色,淡抹胭脂俏态痴。雪压霜欺未改姿,梅花绽放傲寒枝。不随百卉争娇态,却引蜂虫弄舞痴。欲写梅花未入诗,弄姿无意惹相思。娇容妩媚妖娆色,俏态难言缱绻丝。梅花文/大道至简遍种梅花满目痴,半生惬快四时知。乍看艳蕊含浮彩,更喜芳心带凝姿。处处闻香魂欲返,依依迷醉意犹持。沽觥只待霞光际,一段尘情诉与谁?卜算子.忆梅文/大道至简拭泪凝寒冰,涕向枝头扰。梅折尤生万种怜,梦幻青春好。命薄生偏随,雨洒何时了。英落阡园不自持,夜堕无人晓。钗头凤.忆素梅文/大道至简狂风烈,愁云叠,可怜梅李拦腰折。方寸乱,肝肠断,一世欢心,梦中千唤。难!难!难!弦声咽,蟾宫缺,汨江还忆娇魇别。红尘半,思千万,情断黄泉,望乡台散。叹!叹!叹!鹊桥仙.忆梅文/大道至简痴心不解,客情难却,绵缠情丝千万。愁肠百转忆幽梅,有多少、悲欢强咽。孤碑清冷,烛灯明灭,梦幻新愁一段。纸书难寄恨悠悠,长声叹、情称伤惋。踏莎行.忆梅文/大道至简落叶无情,凝窗不语。悲伤总教添凄楚。残灯转下月斜帘,楼空孤枕牵魂处。风影琴魂,涕音弦柱。秋风怎忍情心舞。可怜难再怨当时,如何留得离人住。鹧鸪天.忆梅文/大道至简曾为梅花醉不归。而今挽笔乞新词。淡红遍写相思带,浓碧争斟邂逅杯。雁飞老,蝶祈非。举尊不饮泪沾衣。梦乡但欲恩情绝,一任晶花作雪飞。1931年,中原大战刚结束,驻扎在山东泰安的军阀马鸿逵,决定为阵亡的将士建一座纪念碑,地址就选在蒿里山上,谁知,刚开工不久,就挖出了具有五种颜色的土壤,往下继续一挖,两个金色的盒子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打开一看,里面各放着一卷玉片,上面还刻着不少字。接到消息的马鸿逵立刻赶到现场,虽然不大认得这些玉片到底是什么东西,但直觉告诉他,这应该是个宝贝,毕竟,能用金盒来装的东西,肯定比金子更宝贝! 不久后,马鸿逵就带着盒子和玉片前往北京城,找来几名古董商和文物专家进行鉴定。几人仔细一看玉片上的字,顿时脸色大变,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您,您这东西到底是打哪儿来的呀?”马鸿逵也没打算瞒着,一五一十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说罢,马鸿逵立即问:“这东西到底值不值钱?”其中一人激动地回答:“当然值钱!非常值钱!”马鸿逵十分高兴,立马追问:“到底值多少?”“价值连城!”“无价之宝!”对面几人争相回道。 原来,这两卷玉片,居然是御制之物,并且还不是普通的御制之物,其来历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独一无二!它们中的一卷由15片玉简构成,每简长29.5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全文135字,隶书书写,从内容可知,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封禅时留下的玉册,并且,全文内容从撰文到书写均由唐玄宗本人亲自完成;而另一卷则是宋真宗的封禅玉册,由16片玉简组成,每简长29.5厘米,宽2厘米,厚0.75厘米,共227字,楷书书写,由大臣冯拯撰文,宋真宗所书。 要知道,我国古代数千年历史中,仅有6位皇帝在泰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目的是感谢天地护佑自己开疆拓土、开创太平盛世,以并希望得到天地的认可,让自己的江山永存下去。所以,敢在泰山上封禅的帝王,基本都是开国之君或者建立丰功伟业的君主(宋真宗除外),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而玉册,就是帝王向天地呈报自己功绩、祈福感恩的文书,祭祀完毕后,玉册不会带回,而是就地掩埋。 由此可知,这两卷玉册的意义和价值是多么地重要!至于两副相隔数百年的玉册为何会埋在同一个地方,其实这与宋真宗有关。说实话,和另外5位帝王相比,宋真宗本人还真没有资格举行封禅大礼。他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在位期间碌碌无为,文治武功都不行,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通过每年向辽国纳币送钱,换来百年的和平,但就这一件事,历史上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偶然间得到了唐玄宗的封禅玉册,后来自然就传到了宋真宗的手中,宋真宗对这份玉册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赏玩,有一次被一名擅拍马屁的大臣看见了,就向他建言:何不也效仿玄宗泰山封禅,以示皇上之威,让那些背后议论的人都闭嘴呢?真宗听后很是心动,但自知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怕朝中群臣反对,于是,想出了一个损招——花钱收买那些反对封禅的人!然后又弄出一个“天降天书”的闹剧,这才勉强堵住了悠悠众口,前往泰山封禅,并且把唐玄宗和自己的玉册埋在一起,以示自己想要效仿玄宗、开创盛世的决心。 到了明代,这两份玉册被人挖出,后被朱元璋重新掩埋,并以五色土封存,最终于1931年被马鸿逵所获。很快,马鸿逵挖到封禅玉册的事就传了开来,有人想要出高价购买玉册,也有人要求马鸿逵将其上缴,对此,马鸿逵均默不作声,然后,就传出两卷玉册失踪的消息,有消息称玉册被马鸿逵以200万美金卖到了国外,也有消息称,它们到了日本人的手里,总之,从此以后,两份玉册的下落成了一个谜。直到1971年,一名老妇突然现身台北,并主动献出了这两份玉册。此人名叫刘慕侠,是马鸿逵的四姨太。原来,马鸿逵根本就没有卖掉这两份玉册,为了掩人耳目,当年故意放出了一堆似是而非的假消息,这才安稳地把玉册留在了身边,后来,他携家眷跑到了美国,临终时才吐露实情,交代刘慕侠:务必把这两件国宝送回故乡。 如今,这两件“唐宋玉册”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还未真正地回到它的故乡,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重返真正的故土“泰山”,毕竟,封禅泰山,自古代表的就是“天下一统”、“国运昌盛”,“唐宋玉册”又怎能缺席呢?1108年的大年初三,宋真宗召集朝臣开会。他说,“老天爷给我写信了。”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说,哇,好神奇啊!嘴上却什么也没说,因为赵恒接着说道:“年前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寝宫正在睡觉,一阵电闪雷鸣把我惊醒,睁眼看时,房间里亮堂堂的,帷幔飘飘,突然,我面前出现一个人,也不知他怎么进来的。只见他头戴星冠,身穿暗红色袍子,对我说:上天派我来给你送封信,你必须在皇宫内建一个道场,斋戒诵经一个月,我才能把信给你。说完他就不见了。”大臣们不淡定了,当时国家对道教的推崇是空前的,大臣们都知道头戴星冠,身穿绛袍(绛是暗红色)的装扮,那是介于神和人之间,既通神又通人的半神半人,大殿上顿时被神秘气氛笼罩起来。大家凝神静气听赵恒继续往下说:“我按照神人指示,建了道场,斋戒念经一个月,到除夕那天,够一个月了,可是我并没有收到天书,也许是老天爷考验我是不是够心诚吧,我又继续斋戒念经,三天了,今天早上,城门守卫突然禀报说,城门上悬挂一条两丈来长的黄帛,我让太监去看,回来禀报说,黄帛上系了一捆书。众位爱卿,你们说,这会不会就是老天爷写给我的信呢?”从天而降的黄帛,黄帛上系着书,不是天书又是什么?大臣们扑扑通通跪了一地,纷纷恭贺宋真宗——老天爷写来的信,天降祥瑞啊!宋真宗开心地笑了,说,走,你们随我一起去看看。君臣一行人来到城门下,派人取下天书来,宋真宗打开来看了,又叫大家都看,然后恭贺的声浪如山风海啸一般,天书上写了什么?天书上说,小赵啊,你干的不错,我给你大宋朝延续国祚几百年。老天爷写信,宋真宗还收到了,可能吗?当然不可能。那是宋真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不好好当皇帝却干起导演的营生,自然是事出有因。原来,从辽国传来消息,辽国内部乱了,国力大减,这可愁怀了宋真宗。本来辽国的坏事对宋国应该是好事,但是有一件三年前的不光彩的事,又因此而被人提起、议论了,这可是宋真宗执政时期的政治污点,他不愿被人提起。是什么事使宋真宗耿耿于怀?——三年前的“澶渊之盟”。自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国主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以后,中原大地便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契丹经常沿着华北平原南下入侵。公元1004年,辽国挥20万大军南下,一路长驱直入到了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距离北宋国都开封只是一河之隔,当时朝廷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宋真宗想跑路,被寇准逼着御驾亲征,双方打了个平手。从小生长在皇宫里的宋真宗不想打仗,与辽国讲和,情愿给辽国岁币,辽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毕竟千里迢迢,想吃掉北宋也消化不了,想空手撤军又不甘心,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谈判结果,北宋每年向辽国“进贡”三十万银绢。当时寇准、高琼等主战派就不同意,认为打败辽国很有希望,但皇帝执意休战,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背地里议论议论。到了1007年,辽国发生内乱,一直都在关注两国局势的大臣们得到消息,纷纷议论说,当年就不该签订“澶渊之盟”,现在正好撕毁合同打过去,一雪前耻。宋真宗听到这些议论,心里那个烦哪。本来那件有辱国体的事就不想被提起,何况再提打仗?宋真宗是真不喜欢打仗,三年来,在和平的环境中,北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正在积攒国力,一打仗,国力迅速下降不说,还证明了当年“澶渊之盟”的错误。怎么才能使国人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呢?怎么才能堵住悠悠众口呢?在王钦若的启发下,这出“造神大剧”就横空出世了。话说,老天爷都给宋真宗写信表扬了,还有延续国祚的奖励,赵恒哪儿还有什么做错事,反而是功绩大了去了。在阿谀奉承者的眼里,这可是拍马献媚的好机会。但就在一片彩虹屁拍的山响的时候,宰相王旦却看的清清楚楚。王旦的表情,宋真宗也看的清楚。他把王旦请进宫里喝酒,那姿态低得近乎于恳请,恳请什么呢?宋真宗没有说出口,但是王旦心里明白。喝完酒,宋真宗又给王旦一瓶酒说,带回去和老婆孩子一同享用吧。王旦回到家才发现,瓶里装的都是珍珠,敢情皇帝也会给大臣送礼!皇帝都这样了,王旦还能说什么呢?他不像寇准那么刚,虽然反感,也还是配合宋真宗把戏演完。他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以及耋寿父老等24300多人,联名奏请宋真宗封禅泰山。宋真宗在封禅泰山三年后,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大礼。又过了七年后,宋真宗再前往亳州(今安徽亳州)明道宫祭祀太上老君。从1008年的这场造神运动开始,到1022年宋真宗去世,中间14年的时间里,北宋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从皇帝到大臣再到平民,个个乐此不疲。谁也不再提及“澶渊之盟”。好在宋真宗还算清醒,一边醉心于自己营造的“天书政治”,一边任用王旦等一批正直的大臣,以牵制王钦若、丁谓等“五鬼”干政,所以,尽管他在闹剧中折腾,但国家仍然能够稳定发展。不得不说,赵恒的统治手段,高明啊。公元前340年,商鞅出兵攻打老东家魏国,两军相对时,商鞅给魏军主将公子卬写了一封信,相邀公子卬叙旧情,酒喝得正高兴,突然冲出一些甲兵。 这件事详细记载于《资治通鉴》中【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 在信里面,商鞅如此说,自己实在不想是跟公子印两军对垒,因为过去两人的交情很好。这一次两人可以见面叙叙旧、喝喝酒,之后各自收兵回国就算了。虽然信里这么说,但实际上商鞅是是骗取对方的信任。尤其是在秦国变法的这些年,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他已经成为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他之所以能在获得秦王信任、得到权势,无非是能为秦国提供帮助。其次,只要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什么都可以变成利用的工具。最后,只信任自己,别人的承诺一文不值,这跟他早年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 看到了商鞅这封信,公子印又是如何做的呢?在《资治通鉴》上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明白这可能是陷阱,如果自己赴宴可能性命都保不住。不过,当时魏国面对的形势,让他不得不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魏国之前连续打了败仗,现在处于积蓄实力的阶段,没有力量打仗。其次,早年的征伐已经树敌太多,所以此次跟秦国开战,其他国家或许会一拥而上将魏国瓜分。最后,魏国的实力处于下风,所以如果能够以打促谈,哪怕放弃一些利益也是值得的。 所以,公子印分析商鞅此时的心态,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商鞅是文臣,没有战争指挥的经验。第二,商鞅之所以跟魏国开战,只是为了堵住秦国内反对者的悠悠众口。所以只要有利益,就能劝退商鞅。第三,两人以前的交情确实很不错,说不定可以派上用场。 正是因为这三个结论,让公子印决定去赴宴,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两人刚一见面还保持着一团和气,诉说着早年的友谊,不过商鞅突然翻脸,让提前埋伏好的甲士俘虏了公子印。之后,他趁着魏国军队群龙无首时,一举将其击败。 战败的消息传回了魏国,魏国十分惊恐,没有办法只能割地求和。这一败,甚至让魏国迁了都城,改变了当时各国的力量对比。这是一个记载于《资治通鉴》的故事,商鞅为了击败对方,用了一个看似是阳谋的阴谋,一举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信国人对于《资治通鉴》这本史籍并不陌生,它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类似商鞅那样的权谋之术可谓不可尽数。理想当然的,它后来成为历朝历代帝王必读的书籍。当然,它对于普通百姓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说可以学到说话和谈判的技巧等。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暗藏权谋。《资治通鉴》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计1362年的历史,这样的权谋智慧犹如恒河沙数。 所以,千百年来,帝王将相都把它当成治理朝政的教科书,普通百姓从《资治通鉴》中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指南,以及说话和谈判的技巧等等。 我读《资治通鉴》三年,获益匪浅,建议朋友们也读一读。我读的这套很不错,精装4册、无删减、文白对照,忠于原著,阅读轻松,即可以收藏,也可以当作礼物。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直接购买。资治通鉴文白对照4册1970年,军阀马鸿逵的四姨太从美国赶到台北,交给蒋介石一件神秘盒子。蒋介石一打开,双眼立刻一亮:这宝贝不是失踪十几年了吗? 四姨太名叫刘慕侠,她谄媚笑道:老马去了美国一直藏在身边,死前还念叨一定要送回家。 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刻通知台北故宫博物院:务必办一场最好的接收仪式! 只不过,历史如冷月般无声注视:这件宝贝的家乡可不在台北,而是在海峡对岸的大陆。 时光回到40年前。1931年,马鸿逵率部队开到泰山脚下,这天正在挖地,突然士兵报告:泥土变成了红白青黑黄五种颜色! 马鸿逵匆匆赶来,只见刨去表面,土壤里仿佛有人不小心打翻了一盒颜料。 泰山脚下动土,会不会是惊醒了神明?士兵里窃窃私语。马鸿逵心生奇怪,他抓起一把五色土放在鼻端,闻起来一股土腥味而已。 沉吟片刻,他朗声喊道:“接着往下挖!说不定有宝贝!” 得了令的军士一哄而上,就在一片混乱间,没多久一个士兵捧着只金盒子,小跑着端了过来:“长官,地里真的挖出了宝!” 马鸿逵接过盒子打开:一道尘封千年的温润光华瞬间流淌,点亮了他紧绷的脸色:只见盒子里,静静躺着一卷纯净洁白的简册,由16片连缀而成。 轻轻摸上去,冰凉穿透指尖,马鸿逵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上好的美玉! 细细打量,每片玉简长30厘米左右,应是采自昆仑山的和田白玉,16条玉简各有横向小孔,由金丝线联成一卷整体。 更重要的是,就在玉简正面,还用泥金刻了一篇228字的文章,依旧熠熠闪光。 马鸿逵读过几年书,认出金字里有一个“宋”,莫不是宋朝的宝物?他赶紧把玉简悄悄藏好,启程前往北平。 北平历来高手云集,马鸿逵秘访了两位大师。他一边奉上玉简,一边倾诉着离奇的发现。 看着手边的玉简,专家的脸色渐渐凝重了起来。 “怎么了?这东西不值钱?”马鸿逵紧张起来。 “此乃无价之宝啊!”专家肃然起身。 没多久,北平各大报纸换上了醒目标题:泰山惊现宋代玉册!而经多方鉴定,马鸿逵挖出的神秘玉册,正是北宋皇帝宋真宗的《封禅 shàn玉册》,世上独此一份,距今已有1千多年! @史徒行者阿伦说,相信你一定会好奇:封禅是啥?玉册又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 首先,封禅是古代皇帝举行的祭天典礼。2千多年前,齐国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岳,最为崇高的帝王,都应该前往泰山祭祀神灵。 这种在泰山进行的祭祀仪式,从此便被称作“封禅”:“封”指的是在泰山上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旁边小山举行的祭地。 就这样悠悠千年,巍峨入云的泰山,迎送着功业最为宏大的帝王。这份豪华名单包括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可以看到,他们当中既有开辟帝国的秦皇汉武,又有千古女帝武则天,每个名字都是声威赫赫,可以说撑起了华夏辉煌的穹顶。 而在一片灿烂中,你一定会好奇:怎么宋真宗也在里面? 确实,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宋真宗被其他几位照耀得黯淡无光,他也是史上最后一次封禅的皇帝。 那么,宋真宗为何能拿到最后一张入场券呢?这其中大有故事: 公元1004年,30万辽军气势如虹,万马奔腾冲着北宋都城而来。 千钧一发之际,宋真宗御驾亲征。可大战还没开打,辽军主将就被宋兵一箭射死,辽国萧太后悲伤欲绝,战争也变得未知起来。 按理说,此时宋兵应当乘胜追击,但面对萧太后的主动议和,宰相寇准觉得,如果能借此签下和平协议,不但能平息此次兵火,以后也能高枕无忧了。 于是在他游说下,很快北宋与辽国达成檀渊之盟,约定宋国每年进贡岁币30万,等于交一笔保护费,从此辽国不再侵犯北宋。 檀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得意洋洋:虽然花了点钱,但毕竟买了太平啊!可等他刚回到朝廷,立刻被文武大臣的争议淹没: 大家说,想当年宋太宗两次亲征辽国,身负箭伤也从不妥协,怎么这次90万宋军开进战场,不但没打胜仗,还带了城下之盟回来? 宋真宗像吃了只苍蝇,正在此时,一个叫王钦若的大臣来到身边,给他出谋划策: 如今既然没了战火,陛下何不举行一场封禅大典,借此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的荣耀伟业呢? 宋真宗听到这句,嘴角微笑起来。 于是,一切就这样轰轰烈烈操办起来。公元1008年,宋真宗来到泰山脚下的社首山,亲手将一卷玉册叠放入玉匣,再用五色土封存于祭坛中央。 而在千年后重返人间,玉册一直被马鸿逵贴身珍藏。直到1949年,马鸿逵逃到中国台湾,本以为能继续混个一官半职,谁料随后卷入政治漩涡,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前程灰暗后,他悄悄去了美国。 只不过到头来,天算不如人算,自己母鸡护仔一样留着的宝贝,最终还是落到了死对头手里。 不过对于玉册来说,这些恩怨都已成过眼云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何时才是故乡归期?我是@史徒行者阿伦,关注我,每件宝藏文物,背后皆有一段走心历史。
很赞哦! (0)
上一篇:魔游游(魔游游交易平台)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