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尚书7号(尚书7号提示图像文件扩展)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183人已围观

简介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第49天2022年12月7日270徐光启译《几何原本》明朝万历后期,南方的倭寇虽然平息下去、北方后金的势力却越来越厉害。一

尚书7号(尚书7号提示图像文件扩展)

最后更新:2023-07-05 01:18:18

推荐指数

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第49天2022年12月7日270徐光启译《几何原本》明朝万历后期,南方的倭寇虽然平息下去、北方后金的势力却越来越厉害。一些忧国忧民的读书人,纷纷研究救国救民的学问。徐光启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徐光启生在上海。他出生时,虽然没有遇上倭寇的祸乱,但倭寇几十年的骚扰,在江南民众中仍记忆深刻,难以抹去。徐家就是被倭寇抢劫过后,又被倭寇的一把火烧得精光的。少年徐光启每听到长辈讲起倭寇祸害中国的事,就感到痛心,激起殷切的报国之心。徐光启读书很刻苦,喜欢联系实际,有时还自己下田种庄稼蔬菜。公元1597年乡试时,他的试卷初审时遭淘汰,有眼光的主考官焦竑复审时,重新选中,徐光启这才中了举。这给他很大的鼓舞。七年之后,徐光启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继续深造。当时一般读书人读的都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学习孔子、孟子、朱熹的思想。徐光启不仅读儒家的书,还读了不少当时被人认为很新鲜,但不免有些异端的西洋科学著作。公元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澳门,后来经过广东、南京,公元1600年到北京,受到明神宗召见。皇帝对他进献的自鸣钟很有兴趣,赐给他财物,同意他住在北京。他在中国生活近三十年,学会讲汉语,读儒家的书,写文言文章,与许多读书人交上朋友。他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的教义,但面对儒家思想在中国读书人中强大而牢固的影响,他不得不改为传播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徐光启于公元1603年在南京与利玛窦结识。公元1604年,他到翰林院做官后,就专门拜利玛窦为师,跟他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几何数学、武器制造等知识。徐光启认为,这些西洋学问,特别是关于制造西洋大炮、农业水利技术的新学问,对于富国强兵有很大的作用。徐光启对数学非常有兴趣。他认为数学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验科学,对于解决天文历法、测量建筑、武器制造等等都是有用的,好多学问都离不开数学。一天,利玛窦跟徐光启谈起一本古老的西方数学名著《几何》,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徐光启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是本好书。于是,他与利玛窦商定,两人共同把此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从此,徐光启每天从翰林院下班,就来到利玛窦的住宅,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写,翻译起《欧几里得原本》来。他们工作得很辛苦,因为西方的数学著作,从来没有人翻译成中文过。许多名词、术语、概念的翻译,都要首创,既要译得准确,典雅,让中国的读书人接受,又不能和原来的意思有出入,这费了徐光启很多功夫去思考。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经过再三修改,才完成全部译稿,并定名为《几何原本》。全书共有六卷。现在数学中一些通用的术语、概念,如“几何”、“三角”、“直角”、“锐角”、“正弦”、“余弦”等等,都是由这部翻译书首先使用而流传下来的。徐光启后来还翻译过介绍西方水利的著作——《泰西水法》。徐光启研究学问,不停留在书本上,他很重视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公元1619年,他辞掉官职,闲住在天津,就自己买了块田地,搞种植实验。有一年,他的一个朋友从福建来,给他带来好多株甘薯的秧苗,说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福建种得很好,可以吃,是救灾的好作物。他正好回到上海老家居住,就在自己的地里试种,精心培养,终于获得很好的收成。他很高兴,写了本《甘薯疏》,介绍它的用途与耕种方法,在江浙各省推广开来。但徐光启的眼光,始终是关注着北方的战争和国家的兴亡。公元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大败的消息传来,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大量征兵,有的主张增加饷银。徐光启挺身而出,几次向明神宗请求,让他照新方法训练一支精兵,到前线杀敌报国。明神宗给他升了官职,派他到通州练兵。徐光启很兴奋,他又提交新的报告,详细说明具体练兵的方案。可是,他的练兵衙门成立以后,没有兵源,没有饷银。他不断地打报告到兵部,要人要钱,最后总算要到一点饷银和几千新兵,却多是老弱病残,能上阵的不多。徐光启灰了心。不久就因病辞去有名无实的练兵差使,回到老家。但是,辽东形势日益严峻,又让徐光启坐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请求大量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防守力量。明神宗有些心动,要用他。可是,兵部尚书跟他意见不和,其他官员也攻击他,他的希望又落空了。晚年,徐光启回到上海,一面在田里做农业科学试验,一面完成他早年就开始编写的中国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徐光启生活朴素,不计较高官厚禄,只喜欢科学技术,关心国计民生。他去世的时候,箱子中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一两银子。游邵武市(2017年10月)武夷南麓富溪旁,邵武千年久灿煌。丞相尚书群进士,功成衣锦始还乡。注:富溪即富屯溪。邵武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271位进士。游邵武市(2017年10月)武夷南麓富溪旁,邵武千年久灿煌。丞相尚书群进士,功成衣锦始还乡。注:富溪即富屯溪。邵武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271位进士。后来的事实证明,萧至忠的这种骑墙态度确实很明智。几年后韦氏一党垮台,睿宗李旦即位,太平公主用事,他被贬出朝廷,外放为地方刺史。但他凭借此次替李旦和太平公主开脱的功劳,轻而易举地攀上了太平公主,旋即回朝担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复任中书令,一度成为帝国政坛的不倒翁,并且被太平公主视为心腹股肱,让很多人艳羡不已。只是萧至忠千算万算,怎么也算不到,太平公主居然那么快就被她的侄子李隆基给收拾了。而萧至忠作为太平公主的死党,最终也没能逃过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大唐兴亡三百年(全七册)》解缙——轶事典故一门三进士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就一举夺得第一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从小出名的才子解元,会试怎么被挤到第七名呢?原来,解缙所作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本来主考官要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中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往后排,列为第七名。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一门三进士”的消息传出,立即轰动了解缙的家乡吉水,也轰动了南京,一时传为盛事。而这次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状元的任亨泰,在后世却远不如解缙有建树。解缙敏对其一有一次解缙到一大商贾家收税款。事前,商贾家调皮的女儿在宅前贴上对联,心想,看你解税官怎么进屋。对联云: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往门联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贾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税官文思敏捷,巧补天成。原来解给将对联补写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其二解缙幼时去河里洗澡,把脱下的衣服挂在河边的老树上,这时县令来了,对解缙说,我出个对子,若对得出来衣服便给你,对不出来我可就拿走了。然后指着老树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昂首,脱口而出:“万里长江作浴盆!”县令大异,遂还衣于缙。其三有一次解缙与永乐皇帝在花园游玩,皇帝突然命解缙以鸡冠花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一语刚落,只见皇帝从身后取出所执白鸡冠花,说:“不是胭脂红,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当即又吟: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解缙应对如流,用语不凡,联想奇妙,皇帝听了甚为高兴。其四解缙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户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蛤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蛤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这时,解缙举杯祝酒说:“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头条创作挑战赛##文化##历史##头条创作挑战赛#1786年,乾隆给儿子永琰,选了位侧福晋,谁知,这姑娘刚嫁过去没几天就去世了,这让乾隆十分郁闷。就在这时,他看见十公主身边的婢女,顿时眼前一亮。这个婢女就是后来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出身,其父亲恭阿拉曾官至礼部尚书。钮祜禄氏一族,本是清朝的名门贵族,可到了后期,逐渐默默无闻。好在孝和睿的曾祖父公元,有幸成为泰宁镇总兵。但在公元之后,她们家又没落了。如此,到了孝和睿父亲恭阿拉这一代时,不仅居无定所,就连填饱肚子都难。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恭阿拉无奈之下做起了小商贩。后来,机缘巧合下,才谋得小小的参领之职。恭阿拉有三个女儿,孝和睿是长女。因自幼家境贫寒,她小小年纪就懂得为父母分忧。公元1782年,乾隆为最疼爱的小女儿,即固伦和孝公主寻伴读,年仅7岁的孝和睿,奉旨进入宫中。孝和睿聪慧懂事,和公主年龄相当,做伴读期间,她和公主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通过常年耳濡目染,她不仅学会了宫中礼仪,而且还喜欢上了读书。此时,还是皇子的永琰,与他的嫡福晋喜塔腊氏已成婚好些年,且夫妻恩爱。喜塔腊氏先后为永琰生下了三个子女,不料公元1785年,她不幸流产了。此次小产加上连续生育,她的身体被透支过度。喜塔腊氏原本是乾隆亲自选的未来的皇后,如今,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乾隆不得已只能再次为永琰物色侧福晋。公元1786年,乾隆准备将轻车都尉哈丰阿的女儿完颜氏,指给永琰做侧福晋。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完颜氏刚嫁过去没几天,竟然就去世了。这着实让乾隆伤脑筋,只能再次为儿子找侧福晋。公元1789年,和孝公主带着伴读钮祜禄氏,去看望乾隆。在父女二人谈笑风生时,站在一旁的钮祜禄,以其出众的容貌和才德,给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遂将其指给永琰做侧福晋。这一年,钮祜禄氏年仅14岁。青春貌美的女子,人人都爱,永琰也不例外,加上钮祜禄氏又是父亲乾隆指给他的,自然是格外看重。因此,两人婚后甜甜蜜蜜,恩爱有加。公元1793年,钮祜禄氏为永琰生下了第七女,可惜这个孩子只活了两年就夭折了,这让她无比伤心。好在永琰的陪伴和安慰下,她很快又怀上了身孕,于公元1795年生下了儿子绵恺。次年,乾隆禅位,永琰顺利继承皇位,是为嘉庆皇帝。钮祜禄氏则被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喜塔腊氏。然而,喜塔腊氏在皇后之位上,只撑了一年时间就因病去世了。于是,钮祜禄氏作为替补,以皇贵妃身份执掌起了后宫大权。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后,钮祜禄氏顺理成章被封为皇后。在统领六宫期间,她不仅与后宫妃嫔相处融洽,而且将所有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同时将前皇后的子女视为己出,这让嘉庆帝十分欣慰。公元1805年,宫中传来喜讯,皇后钮祜禄氏再次生下了皇四子绵忻,这让本就子嗣单薄的嘉庆帝欣喜万分,自然对这个儿子也是十分疼爱。公元1819年,年仅14岁的绵忻,就被封为了瑞亲王,而他一母同胞的哥哥绵恺,却被封为惇郡王。次年,嘉庆帝巡幸热河时,陪在身边的只有皇长子绵宁和皇四子绵忻。以嘉庆帝对绵忻的偏爱程度,想要立他为储也是极有可能。可惜就在这一年,嘉庆帝突然去世了。皇后去世自然要立新君,按照当时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不公开册立皇太子,而是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在诏书上,一式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一份放在皇帝随身携带的金盒中。一旦皇帝去世,众臣就会将两份诏书拿出来,仔细确认后才会宣布继承人。然而奇怪的是,大臣们找遍了“正大光明”匾额,以及皇帝身边,都未找到密旨。在这关键时刻,皇后钮祜禄氏的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她下诏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别人也没什么说的。但钮祜禄氏没有这样做,而是传懿旨让嫡长子绵宁继承了皇位,即道光帝。那么,嘉庆既然此前已秘密立绵宁为储,为何在临终前没能留下密旨呢?大概是嘉庆帝当时想要易储吧。而钮祜禄氏扶持继子继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她的这一决定,成就了道光,同时也稳固了朝局。而道光帝也十分感激后母钮祜禄氏,不仅尊她封为皇太后,且每日前去请安。公元1849年,道光听闻太后生病的消息后,急忙赶去探望,同时传太医为其诊治。见太后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后,他便留下来亲自侍奉。然而,也许是年龄大了,太后的病情每况愈下,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74岁。为此,道光帝悲痛万分,虽然此他已经67岁高龄,却坚持为太后守孝,大臣们劝了好久他都不肯回宫。之后,他每次去祭奠都会大哭一场。整日处于悲伤中的道光,一个月后也因病去世了,享年69岁。这样一来,钮祜禄氏和道光帝的丧事,都落在了咸丰帝身上。而道光为钮祜禄氏上谥号为“孝和”,后经咸丰、同治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执掌后宫大权54年,关键时刻,她将皇位拱手让给继子,此举可谓深明大义!如此智慧的女子,自然晚年幸福,两个儿子也是平安一世!#我在岛屿读书#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从几件事情看崇祯当皇帝的能力:一、崇祯他十七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17个刑部尚书和14个兵部尚书,这14个兵部尚书7个不得好死,6个革职查办,1个上任的时候就病的快死了,混了3个月让退休了。二、王洽,一代能臣,时任兵部尚书,崇祯二年清兵入口,王洽急忙调集各路大军来抵挡。袁崇焕、解经传、祖大寿先后抵达,但都没能阻挡清军。于是周延儒指责王洽防御不利且不听从指挥,然后项煜说“当年世宗斩了一个丁汝夔,将士就震恐惊慌,强敌连夜逃走。”崇祯表示认同,于是王洽下狱瘐死。三、陈新甲,兵部尚书,任职期间主持秘密议和,后来走漏风声,舆论哗然,崇祯令其自陈,陈新甲没有认罪,认为这个局势如果能和谈是有功的,崇祯十五年入狱,以“失陷亲藩”这个好几年前、并且已经处罚过的旧账弃市。四、孙传庭,早先组织了秦军,屡战屡胜,追着闯军打,杀了高迎祥,打的李自成带着十几个人跑路,没有奖赏,后来孙传庭和兵部尚书闹别扭,然后下狱。关了几年之后再次启用孙传庭,然而时代已经变了,闯军实力今非昔比,孙传庭只好退守潼关。随即被崇祯逼着出战,阵亡。顺带一说,崇祯认为他是装死,也没有表示表示,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给孙传庭追谥。五、洪承畴,早先和孙传庭配合大败李自成。崇祯十四年奉命出关救被围的祖大寿。洪承畴到了宁远就不再前进,拖到了7月份,然后被逼出战,松锦之战中大败,被俘投降。顺带一说,崇祯以为他死了,还很隆重的举行了追悼仪式。再顺带一说,清军赢了松锦之战后又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存粮,得以继续围困祖大寿,又围了六七个月,祖大寿才投降。六、南迁之议,崇祯十五年他找来周延儒商量南迁的事,张皇后(他嫂子)听说之后表示反对,就没迁。崇祯十七年又找了李明睿商量此事,李明睿劝说崇祯南迁,崇祯表示同意。然后李明睿开始准备南迁事宜,准备妥当后崇祯暗示朝臣提议南迁,接着李明睿等人提出天子南幸,太子留守北京,结果北方出身的大臣表示反对,崇祯又无法做出决断。李明睿等人几次劝说无果,又提出太子南下监国。光时亨责问李明睿“意欲何为”,崇祯也表示“朕都没把大明救回来,太子一个孩子能干什么”,父子俩继续留在北京。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围困北京,崇祯想出城南幸,被守军当成乱民赶了回来,只好爬上煤山,说了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然后找了棵老歪脖子树“君王死社稷”去了。南北朝中,刘宋王朝是第一朝,从刘裕选太子和托孤的安排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死人永远管不了活人,第二是太子选错了,托孤大臣也是所托非人。一切都已失败告终。首先,刘裕选太子根本不存在变数,他也没得选,刘义符作为其长子,其入继大统具有无可争辩的法理。废长立幼国之不祥。刘裕不敢冒这个风险,刘裕有七个儿子,刘义符虽然作为长子,但各个方面显然不是一合格的太子。好狎呢群小,在他父亲刘裕生病时,无人管束,更好玩乐。公元422年6月26日,刘裕驾崩,17岁的刘义符即皇帝位,司马茂英为皇后。司马茂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徐羡之作为朝廷首辅自然没有争议。刘穆之病逝后,徐羡之就是尚书仆射,已经是刘宋王朝文臣之首。而且还是刘裕的姻亲,作为首辅大臣这是必然。其次是傅亮,傅亮很早就跟随刘裕,从刘裕幕府谋士出身,一直做到了中书令。而且他是刘裕篡位登基的主要支持者,而且他本身也是士族出身,可以带动一大批士族。刘裕登基后,傅亮就开始辅佐太子刘义符(太子詹事)。这是托孤大臣里面的两位文臣。两位武将是谢晦和檀道济。在托孤四个人里,谢晦的资历和年龄都是辅政中最轻的,他当时只有三十三岁。刘裕登基后,谢晦掌管中军,统领禁军。京师一切军事大权由他控制。不仅如此,谢晦同时也是当时执政集团中唯一一名出身顶级豪门的。最后一名托孤大臣是檀道济。他是唯一应一个不在朝的托孤大臣,是执掌外军的护军将军。应该说,刘裕对托孤并没有明显的纰漏。后来之所以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刘义符闹的太不像话了。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但废除皇帝不是能随便干的。刘裕也许会想到四位托孤大臣会彼此对立,甚至会篡位,但他真不会想到,这四位托孤大臣的心会这么齐,联手搞死刘义符,然后举荐刘义隆皇帝,这个操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年以后再看也只能感叹一句脑子长“包”啊,你还别说,这刘义隆是比刘义符。刘义隆精明强干,杀伐决断,很快就把四位托孤大臣给宰了,这四位托孤大臣如果地下有知,还不如让刘义符继续当皇帝,虽然混点,但没有生命危险啊。而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弑君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导致刘宋王朝没有一个皇帝善始善终,权臣弑君,弑杀宗亲,藩王入继。刘义符即位时已经年满十七岁,并非幼主,而且在继位之处,刘义符对徐羡之傅亮抱有相当的信任和尊敬,没有夺权的意思。但问题在于,三位托孤大臣(一切都和檀道济无关)。自掌权开始就在有意识的排挤刘义符信任和亲近和大臣,主要是为了巩固权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矛盾是越来越大,再加上刘义符荒淫好色,不理朝政,三位托孤重臣就此将刘义符废掉,这也说明了当时刘义符这一年多的皇帝说是没有任何权力。但如果只看前半段,徐羡之等人杀刘义符的时候,那是何等的决绝,会让你觉得这几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熏心。但后半段,从迎接刘义隆称帝开始,又是何等的心虚与不安,主动让出权力,还轻易就被诛杀,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应该说,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他们其实都不是恋栈权力、贪图富贵的人。徐羡之三人废除刘义符,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刘义符对三人的逼迫太紧,已经有了除掉辅政大臣的念头,说白了就是权力的争夺,但废帝这事真的不是谁都干的,但当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等到最后杀了皇帝之后,也后悔了,但也晚了。这让刘义隆感受到深深的危机,觉得只是一个傀儡,万一哪天不用了,或许顺手就杀了。刘义隆进入建康即位称帝,如果我站在刘义隆的角度上去看,他更多的其实是恐惧。如今大哥被废被杀,二哥也被杀了,然后找他来做皇帝,他自己又能活到那一天。而在三位辅政大臣心里却是另外一种意识,扶你上位,而且将你两个最大隐患给除掉了,不让你担恶名。给你的只有好处,而且三位辅政大臣立即卸任,交出权力。意思是三人并无谋朝篡位之心,徐羡之认为自己一片赤心,而另外两位想着如何避祸,而刘义隆最后则借机将三人先后处死。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30位中央官员一览表:1.周嘉谟(1545年至1629年),武昌府汉川县人,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吏部尚书。2.赵南星(1550年至1627年),真定府高邑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进士,天启初任左都御史。3.孙玮(?至1624年),西安府渭南县人,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进士,天启初任兵部尚书。4.钟羽正(1554年至1637年),青州府益都县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太仆寺正卿。5.李懋桧(1554年至1624年),泉州府安溪县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太仆寺少卿。6.黄克缵(1550年至1634年),泉州府晋江县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刑部尚书。7.杨东明(1548年至1624年),归德府虞城县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刑部右侍郎。8.叶向高(1559年至1627年),福州府福清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天启初任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9.张问达(?至1625年),西安府泾阳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吏部尚书。10.朱国祚(1559年至1624年),嘉兴府秀水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天启初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1.赵彦(?至1625年),延安府肤施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右佥都御史兼山东巡抚。12.陈道亨(?至1625年),南昌府新建县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天启初任工部右侍郎。13.王德完(1554年至1621年),顺庆府广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天启初任左佥都御史。14.王纪(生卒年不详),平阳府芮城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天启初任佥都御史兼保定巡抚。15.刘一燝(1567年至1635年),南昌府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天启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高攀龙(1562年至1626年),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天启初任光禄寺少卿。17.程绍(1557年至1639年),济南府德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天启初任太常寺少卿。18.董汉儒(1562年至1628年),大名府开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天启初任兵部右侍郎。19.乔允升(1552年至1629年),河南府孟津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刑部侍郎。20.韩爌(1564年至1644年),平阳府蒲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户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21.曹于汴(1558年至1634年),平阳府解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左佥都御史。22.王在晋(?至1643年),苏州府太仓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兵部左侍郎兼户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23.毕自严(1569年至1638年),济南府淄川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右佥都御史兼天津巡抚。24.张鹤鸣(1551年至1635年),凤阳府颍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兵部侍郎。25.孙居相(1560年至1634年),泽州府沁水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右佥都御史兼陕西巡抚。26.金士衡(生卒年不详),苏州府长洲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天启初任兵部员外郎。27.何宗彦(1559年至1624年),德安府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28.陈于廷(1567年至1635年),常州府宜兴县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太常寺少卿。29.萧近高(1555年至1630年),吉安府庐陵县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工部右侍郎。30.白瑜(生卒年不详),永平府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天启初任太常寺正卿。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