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三国志名将令破解版(三国志名将令破解版下载视频)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175人已围观

简介刘备在夷陵大战中使用了包括冯习、张南在内的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将领,这令大家十分不解,难道蜀汉真的无大将了?为什么要用一群没有打过仗的人呢?背后其实

三国志名将令破解版(三国志名将令破解版下载视频)

最后更新:2023-07-05 01:30:44

推荐指数

刘备在夷陵大战中使用了包括冯习、张南在内的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将领,这令大家十分不解,难道蜀汉真的无大将了?为什么要用一群没有打过仗的人呢?背后其实另有原因。可以说冯习、张南等将军并不一定水平差,他们也是刘备在长年累月的征伐中选拔出的精锐骨干。只不过蜀汉方面实在是太缺记载了,冯习、张南这批将领就这样被历史埋没了,而史书就是这么的残酷。很多人在阅读史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把关注点全都放在那些有传记或者故事情节丰富的将军身上。比如一聊到曹魏,大家只会想到曹仁、夏侯渊等宗室大将,亦或者张辽、徐晃、于禁这些外姓猛将。聊到蜀汉,大家只会想到关张马黄赵。久而久之,大家就会进入一个误区,误以为一个政权之中只有他们会领兵作战,误以为君主只倚仗他们,他们一旦不在就没法打仗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拿建安后期的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名将来说。他们三人共同驻守合肥,兵力加起来也才七千士卒。每人所率领的部队不超过三千人。但按照《晋书宣帝纪》记载,当时曹操一方的总兵力高达二十多万人。也就是说曹操麾下光是带兵的高级武官就有起码上百号人。刘备集团也是一样的道理。就这一点来说,张辽、徐晃这类名将并不特殊,绝谈不上主公有多倚重他。就算没有张辽、徐晃,曹操也可以选出其他大将驻守合肥,刘备也可以选择其他将军担任自己的先锋官。那时候陈寿就会赞颂名将甲、名将乙了。张辽、黄忠等将军之所以在后世成名,是因为陈寿认为他们是那个时代最能作战的将军,所以特地为他们写下传记。毕竟陈寿不可能为同时代上百号将军都写出一篇传记,那样的话工作量太大了,于是陈寿就只能选择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没有传记的将军就是空气,实际上他们也在汉末的征伐中累有功劳,甚至有些人还混到了不俗的位置上。比如朱灵,他的地位就很高,后来还入武帝庙中配享,是曹魏一等一的功臣。史书称其“名亚徐晃”,也就是声名稍次于徐晃。只是差了一点点而已,但关于他的记载便迅速缩水到只剩下几句话。蜀汉这里就更悲催了,由于“国不置史,注记无关”,陈寿手头上没有多少材料,蜀将的记载比魏将少得多。以陈到为例,史称陈到“名位常亚赵云”,然而陈到在《三国志》中完全就是一位龙套级的人物,《三国演义》里更是连提都没有提陈到一嘴。尽管陈到实际上一路做到了永安都督,相当于蜀汉的战区司令,一方大佬。陈到这两年好歹靠蹭赵云热度在网络社区上火了一把,另一位出身巴地的名将句扶那就更惨了。史称句扶“功名亚王平”,句扶也是蜀汉为数不多靠军功获封县侯的功臣。时人赞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但关于句扶的记载就缩水到只剩下了一句话。当然了,还有比句扶更惨的人,比如蜀汉大将袁綝,连介绍性的记载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串官名与名字。肯定还有更多的将军连名字都没有被记下,但不能说他们没有存在过。冯习、张南、辅匡、傅肜等将军虽然没有传记,但也不能因此小觑他们。史书有提过他们自荆州就开始追随刘备,参与过蜀地的战争。他们既然是刘备精心挑选出的大将,自然有其优越之处,想必能力、战功也是傲然凌驾于诸将之上,不然刘备为什么要在节骨眼上使用他们。值得一提的是,刘备还活着的时候,辅匡的地位实际上比赵云更高。这也反映出在刘备眼里,恐怕他更欣赏辅匡。只不过出于种种原因,陈寿为赵云立传而没有为辅匡作立传。事实上,战争之初蜀军能够迅速攻破巫县,一路捷报频传,令东吴朝野大震,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些蜀将们的水平。只不过后来刘备轻敌,对军营的布置也存在问题,被陆逊抓住了机会,致使丧师数万,一时精锐尽没。而这批远征荆州的将军们,大多也埋骨夷陵了。陈寿自然也没有必要再去歌颂他们。我选一个——毛阶,所有游戏里都是列入低级武将行列,但三国志里记载,他是最早的向曹操提出曹操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者,比诸葛亮和东吴版鲁肃的隆中对更早,“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这种战略级别的智者竟然规划到低级武将行列#三国志战略版#S9赛季新武将,确定出炉:sp朱儁:战斗中,若敌军群体(2人)处于溃逃或叛逃状态时则压制敌军,使敌军造成的谋略伤害降低(该效果受智力影响且触发后每回合递减1/3),战斗第2回合,使敌军全体进入叛逃状态(受武力或智力最高一项影响,无视防御),持续2回合;自身为主将时,谋略伤害降低值有提升。王元姬:战斗中,奇数回合有概率(受智力影响)使我军武力最高的武将造成兵刃伤害提高(受智力影响,持续到行动前),若目标不处于连击状态则令其尝试对敌军单体发动一次普通攻击,否则自身对敌军单体造成谋略伤害(受智力影响),偶数回合有概率(受智力影响)回复我军(2人)群体兵力(治疗率受智力影响)#头条创作挑战赛##三国志11#《真英雄》游戏全明星武将阵容对决,誓要剿灭西汉!楚开局,坐拥霸王项籍、兵神吴起和伯乐令尹子文等武将,主城郢都(也就是原江陵)四战之地,早期虽然遇到蜀汉、萧梁和东吴等几家从多个方向席卷而来,但经过一番拉扯之后,还是顺利的抵挡住了合围。随后蜀汉被西汉绊住,东吴也是遭到多个势力的攻击处于绝对防守状态。此时与萧梁单独作战就是历练项籍和吴起等主力的功绩值,不断解锁新的特技提升战斗力。在这过程中吴起凭借专属的一阶特技功名,功绩值提升速度非常快,一跃成为官职最高的武将,而项籍这边虽然功绩值提升速度大不如吴起那般快速,但是自身攻防俱佳的属性,成为剿灭周边来敌的最佳利器。此后西汉顺利灭掉蜀汉,可惜的是像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好用的武将一个都没有跑过来,只拿到一个赵云,非常不开心。不过西方谚语中的“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成为了此时最好的写照,虽然没有拿到蜀汉的这几名重要武将,但是兵圣孙武却悄悄的跑到了郢都,那还能让这条大鱼溜了不成,迅速拿下。蜀汉的几个重要武将诸葛亮跑到萧梁,关羽和张飞则顺利入主西汉,如此一来萧梁这样的弱鸡就拥有了陈庆之、韦睿和诸葛亮三名形式各异的好用武将,趁着西汉刚刚攻下渝州还在调整阶段,再加上有孙武的强力助阵,果断发兵萧梁主城襄阳,兵不血刃的一举拿下萧梁,而在此前的拉锯过程中,已经成功的俘虏了陈庆之和韦睿,攻城的过程中又逮捕了诸葛亮。如此一来,消灭了萧梁也宣示着这三名形式各异的武将将加入楚阵营。稳固住襄阳的防守之后,一直在东线制造麻烦的东吴好日子也是来到了头。尽管要经过海战的洗礼,但是为了彻底摆脱郢都东线牵扯,还是决定灭掉东吴之后再转手攻取西线的城池。此番也是顺利的抓住了周瑜和陆逊等几名东吴的主力武将。那么接下来就是与西汉的正面对决了。尽管此前西汉已经取得了渝州,再加上自身的主城成都,想要消灭西汉需要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不过郢都牵扯了西汉大量的兵力,导致大秦从上至下的席卷了汉中和成都两城,而西汉的全部主力则集中到了渝州。这就使得楚和西汉双方将会有一场全明星级别的武将对决:吴起VS韩信项籍VS霍去病孙武VS卫青陈庆之VS关羽杨师厚VS张飞诸葛亮VS张良此外韦睿、周瑜等名将因为都有防守任务就不参与本次的围剿西汉作战了;不过单看以上的名将对阵名单还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三国志11#》MOD创作者大谈游戏中负面事件对于游戏的影响。最近作者歧路先知sci谈了玩家们反应的游戏内“负面事件”添加看法,有理有据,让人看了之后对游戏本身又有了一些更为深刻的了解。所以在这里准备分享给大家。很多玩家提议要在mod里加入各种各样的负面随机事件,其中有一些听起来确实很激动人心很Cool,但是全部被我拒绝了。下面我简单谈一谈什么样的负面事件不能放。先简单定义一下,所谓负面事件包括但不限于:A若干重要武将叛变或死亡B军团独立或自立C城市叛变或毁灭负面事件并不是不能存在,三国,信野以及很多其他战略游戏都有不少负面事件,但做mod的时候要慎之又慎。第一种能放的负面事件:玩家在游戏外就知道这个事件一定会发生。会去玩《信长之野望》的肯定知道信长是怎么死的,就算不知道,玩一次之后肯定不可能忘掉了。由此,玩家对BBQ事件就是有预期的,这个事件就成了游戏正常进程的一部分。但《三国志》整这种活就比较微妙。三国志会整史实寿命,整袁家分裂之类的。但你要说因为吕布义理低,让吕布当军团长就会自立,那么可能的结果就两种:1玩家不让吕布当军团长2玩家通过sl去避免看出来区别了吧。史实mod里搞负面事件都是定向的,明智光秀可能会烧烤信长,但他不会无差别烧烤主公。吕布可能刺杀董卓,但也不应该每个主公都刺杀一遍。这个事在中国通史类的mod里就更突出了。帝王将相题材的,有近一半人都有自立的理由,真把自立事件做出来玩家怕是都不敢扩张了。可能有人会说,某某在历史上干过什么事,所以他在游戏里整个大活是合理的。以这个为基础去做负面事件不是不可以,但得看玩家纯度。如果你确定玩家被你整了一次之后选择接受自己好不容易快打赢的一局崩盘了,然后去读历史书,那我觉得你可以大胆整。不过我怀疑大多数mod玩家的纯度到不了这么高。最后我为什么要在本段开始强调游戏外,因为311游戏内的忠诚机制是相当简陋的,只有“能被挖”“不能被挖”两个档,影响因素只有赏点什么加忠诚一个方法。如果有大神能把忠诚做成一个维度比较多的复杂系统,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二种能放的负面事件:玩家在游戏内能看到这个负面事件的进度。还是先拿《文明》举例子。大家都知道好多文明是直接或间接毁于自然灾害的,因此《文明》这个游戏就经常想往里面加自然灾害。但结果要么就是在后续更新里删掉,要么是加上了预警。比如文明6,一开局你就能看到“这个位置可能吃洪水”“这个位置以后会吃海平面上升”“火山爆发会炸这里”,让你运营的时候有所准备。虽然我并不大喜欢文明6现在开局先对着空地图“运营”半小时,但我更不喜欢玩到一半主力城市突然爆掉。这对应到311里面大约就是蝗灾瘟疫。蝗灾瘟疫可以说是没预警也没预防,只是对玩家的打击一般不是很致命,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再来看背叛事件。背叛比资源损毁更令玩家愤怒,一般来说不应该按着头让玩家接受背叛的后果,而是预先提醒玩家哪里将要背叛,然后让玩家去化解。还是以文明为例,5代没有城市背叛,4代和6代都有,但4代你可以看文化影响,6代能看忠诚,而且都有办法救回来。所以军团长自立这种极度负面的事件,一定要弄的话就要有进度条。你说自立是还原历史,那自立难道不需要拉拢一批人,囤积一些资源吗,这都需要时间而且会有迹象。一拍脑袋就自立,当天晚上脑袋就被拿去请功了。要还原历史就多还原一点嘛。结论一,重大的负面事件不能设置成概率。受概率支配的应该是能反复发生,且不致命的事件,比如你战法命中率90%那就是十次中九次。但恶性负面事件,比如说大分裂,只要是设置为概率发生,那么概率多大毫无意义,对于玩家的体验来说就是“发生过分裂”“没发生分裂”。席德梅尔曾经说过,不少玩家连90%的战法命中率都不一定接受,他们会理解为“九成?那不就相当于必中?”,漏气一次就会很难受。假设你的mod现在有一百个人正在玩,按概率来说大约会有一个倒霉鬼因为两次九成不中而气的跳脚。若你设置玩家的军团长有0.1%的概率带着半壁江山自立,你觉得玩家会怎么看待这种事件?如果玩家看到这个概率之后判断不可能发生,那么等真发生之后他要么通过sl避免,要么气的删游戏。如果玩家认为0.1%的概率意味着迟早会发生,并且为此做好准备,那么——你为啥不直接告诉他这事肯定会发生?出事了没准备和不出事虚空准备同样难受。所以你要是想整这种大活,你就别整概率,“所有事件的概率都是五十”这个笑话在游戏心理上还真不是笑话。你就明说玩家强到什么程度的时候系统就会给他爆破一下,打回原形。当然我也不会采用这种设计,我觉得玩家势力强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让他爽一下然后速度下一把。给玩家爆破到一个城跟玩家重开一把有啥区别嘛,区别就是玩家少赢一把?​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可是,转而诸葛亮却叮嘱马岱:我死后,魏延必然会反,三军定会大乱!马岱疑惑:丞相是让我斩杀魏延?魏延原为长沙守将韩玄手下的一名将领,在投靠刘备前,魏延先后背叛了蔡瑁和孙权。《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刚归顺刘备时,就被诸葛亮猜忌,认为他脑后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在平定西南战役中,魏延几次献计,都被诸葛亮否决。之后每次随军北伐,魏延都申请带兵走另一条路,均被诸葛亮否决。因此,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谨慎,不信任自己。诸葛亮临终前,先把魏延叫到跟前说,自己死后,兵符由魏延掌管。执掌三军,除了魏延三军内找不出第二个人。转身,诸葛亮却告诉马岱,自己死后,魏延必会反!要除掉魏延,硬拼没人奈何得了他,必须要智取。马岱得诸葛亮遗令,在授兵符之时,假意归顺魏延。而骄傲自大的魏延大喊:丞相在时,我敬畏他三分。如今,还有谁敢与我为敌!哪承想,此时的魏延竟然毫无防备,马岱借领魏延之命,装佯捉拿姜维,口中大喊:遵上将军令,诛杀叛贼!拔刀挥向魏延的脖子。而在正史上,魏延被称之为蜀汉的“血肉长城”,是被杨仪设计而亡。读到这段时,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感叹名将魏延死的怨啊!公元211年,刘备与刘璋闹翻。此时的刘备,兵马不足一万,且粮草不足,举步维艰。魏延带了人马增援,因此,刘备战胜刘璋。刘备感动万分,对魏延深信不疑,迁升魏延为牙门大将军,成为主公的亲信。219年,刘备攻下汉中后,自称汉中王。魏延因功被迁升为汉中太守。可想,刘备对魏延的赏识和信任有多深!当着群臣,刘备问魏延: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你打算怎么镇守汉中?魏延思考片刻,当即回答刘备:大王请放心,我打算在周围多设防守,如果曹操率大兵来袭,我保证守得住,倘若只派一员上将,即使带着十万大军,我便将他一举拿下。魏延口气不小,且目中无人,他认为三军上下,无人能及啊!此时的魏延,只是一个年轻的将领。不过,他确实用事实证明了自己。魏延镇守汉中数十载,曹魏始终没能触碰到汉中。因此,为蜀汉的发展,不断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再看荆州,因为关羽盲目北伐,遭到了曹操和孙权两面夹击,故而丢失麦城。由于荆州的丢失,使刘备陷入了被动局面。所以,直接导致五次北伐失败。而汉中,却被魏延镇守的固若金汤。因此,魏延是蜀汉真正的“长城”,是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血肉长城”。其实,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大胆的“子午谷奇谋”,遭到了一向谨慎诸葛亮的否决,魏延也没有表示不满,还是恪守职责。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才得到重用。蜀汉对战曹魏大军,终于取得胜利。然而,诸葛亮却重病缠身,不久,在五丈原去世。长史杨仪掌握三军大权,加重了魏延的危机感。因为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他们还勉强相处。可如今诸葛亮去世,两人的矛盾,将会一触而发。论军事造诣,杨仪自然不是久经战场魏延的对手,论战斗力,魏延是诸葛亮死后,数一数二的大将。然而,魏延心慈手软,他不想为了一己私利,造成蜀军的内耗,始终不想和杨仪拼个你死我活。因此,魏延只逃不战,而杨仪不依不饶,派出大部队追杀魏延,一路追到汉中,将“蜀汉长城”魏延斩杀。如果魏延不考虑蜀军的火拼消耗,魏延和杨仪之争,鹿死谁手,犹未可知。魏延被杀之后,杨仪还不泄恨,踩在魏延的头颅上,大骂道:“庸奴,看你还怎么作恶!”【小诺文史馆】《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就是说魏延的本意并不是想反叛,只是想杀掉死敌杨仪而已。《魏略》记载: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诸葛亮本来把军权交给了魏延,但是杨仪担心自己被魏延所害,而诬陷魏延谋反。魏延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只逃不战,最后却被杨仪等人合力杀掉。对于魏延之死,历史上很多的名人都是报以同情。元朝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真实历史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六出祁山中,蜀国基本无大将,魏延作为军中元老级别人物,可说的话没有半点威信。尽管他英勇善战,却没有人服他,最后还是孤家寡人。一心报效刘备知遇之恩的魏延,最终被设计陷害,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然而,魏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将自己陷于绝境。不懂得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导致关键时刻没人与自己站在一起。因此,骁勇善战的一代名将魏延,在《三国志》中却只留下寥寥几笔。魏延之死,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他是曹操帐下第一外姓将领、第一都督,标准的彪悍型大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演化成文弱谋士。幸好有他在,不然三国压根没曹操什么事,更别说成为一代"奸雄"了。他就是程昱,原名程立,只因晚上睡觉时经常梦到自己跑到泰山上捧着太阳,曹操便理所当然的认为程昱肯定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心腹,索性在"立"字上面加了个日,让程立改名程昱。据《三国志·魏书》记载程昱身高八尺三寸,甚至比诸葛亮、赵云还高了三寸,最重要的是他也有和关羽一样的美髯须,身材魁梧,颇具大将风范。程昱虽然以谋略见长,但并不是像郭嘉那般弱不禁风,反倒是完完全全的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形象,且长期带兵打仗。程昱可不是表面上彪悍,做事情也是彪悍到了一种境界。据《魏晋世语》记载,当时曹操为了替父报仇攻打陶谦,结果被吕布和张邈偷袭,一时间粮草不足,人人相食。为了帮曹操脱离困境,程昱愣是抢劫了自己驻守的范县的粮食,一阵子刮搜人肉干儿。随后,立马送到了曹操跟前。不得不说,如此惊悚刺激的事情,恐怕只有程昱才干的出来。一般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压根干不出这种坏事。而程昱正是凭着这股彪悍劲儿,愣是坐到了曹操麾下外姓第一都督的交椅。黄巾起义时,东阿县令王度投靠黄巾军造反,东阿一时间危在旦夕。而程昱却主动挑起了大梁,积极同县里的豪门大户联络,亲自组织老百姓保卫城池,这才保住了东阿。自此,程昱就名扬天下。而曹操占据兖州后十分赏识程昱,命他做了寿张令。没过多久,曹操就遇到了重大危机,程昱立马抓住机会,向老板曹操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这不,曹操征讨徐州之时,只留下程昱和荀彧留守鄄城。正好赶上张邈勾结吕布,一时间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还在曹军手里,其他全都沦陷了。于是,程昱先是稳住了范县,又堵住了吕布等人的进攻,一直撑到曹操大军返回。曹操一看,感动不已,拉着程昱的手说到:"如果不是有您在,我将无处可归啊。"随即,曹操任程昱为东平相。后来,曹操和吕布开战,一开始曹操接连失利,粮草也不足。曹操便动了放弃兖州,去往邺城投奔袁绍的心思。而程昱立马拦住了曹操,语重心长的说到:"袁绍虽然有吞并天下的心,可他有勇无谋啊,现在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至少还有三座城,万把战士,你这么英明神武,再加上荀彧和我们的辅佐,霸业可成啊。"于是,曹操立马斗志昂扬,一路坚持不懈,终于击退了吕布。程昱可以说是曹操麾下第一个担任都督的将领,也是外姓大将中第一个单独领兵打仗的。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迁到了许县,所控制的区域只有兖州和豫州。曹操便让程昱担任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全面都督兖州。而兖州是曹操发家的根据地,他能让程昱单独领兵都督兖州,可以说是重视至极啊,其他外姓大将哪有这么高的待遇?官渡之战前,曹操又加封程昱为振威将军。官渡之战时,曹操主力在和袁绍周旋,而程昱只带着七百人镇守兖州鄄城,曹操提出要增援,却被程昱拒绝了。而程昱拒绝的理由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原来他抓住了袁绍骄傲自大的心态,料定袁绍不会进攻鄄城。果然,袁绍真的没有派兵进攻。因此,曹操对程昱佩服的五体投地。到了后期,曹操进攻河北,程昱便收编了山泽亡命之徒,一时间得了许多精兵,帮助曹操打败了袁谭和袁尚。所以,曹操便封程昱为奋武将军,又封安国亭侯。然而,奇怪的是到了赤壁之战,程昱却主动交出了兵权,退居二线。其实,这是因为程昱年龄大了,实在上不了前线了。可程昱并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军界,依然在闪闪发光。这不,曹操征讨马超的时候,程昱作为军事顾问协助曹丕稳定大后方。程昱是从头彪到尾,经常会干些得罪人的事情,幸好曹操比较看重程昱,以至于有人告程昱谋反,曹操都不带搭理的,反而是愈加看重。程昱虽然是个聪明人,但不太懂得适可而止,仗着曹操的宠爱,程昱彪悍到了极点。魏国建立后,程昱被封为了卫尉,主要负责宫城军事。有一次他和中尉邢贞发生了争执,两人脾气一样臭,为了礼仪上的尊卑,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不料,这一次曹操竟然不再偏袒程昱,反而是把程昱罢了官,程昱自此足足被闲置了七年多。当时的程昱是七十三岁的人了,一大把年纪依然彪悍,一言不合就开怼,官可以不做,但气场绝对不能输。曹丕称帝后,重新起用程昱,而程昱已经去世,时年八十岁,曹丕痛哭流涕,追赠程昱为车骑将军,谥曰肃侯。不得不说,程昱彪悍了一辈子,竟然还能活到八十岁,也是不容易啊。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214年,张飞俘虏严颜后责问为何不降?严颜怒道:“你家刘备不讲理,侵犯我们的州土,我宁可做断头将军,也不投降!”面对如此将军,张飞是该将其斩首呢?还是释放呢?严颜原为益州牧刘璋手下部将,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性格懦弱的刘璋,每天在为如何生存下去而焦虑。211年,自作聪明的刘璋,为了防御汉中的张鲁,便让刘备入川来支援自己。当严颜得知刘璋这一计划后,不禁仰天长叹道:这简直是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来保护自己!不出严颜所料,212年刘备、刘璋有了矛盾,二人当即展开大战。刘备在进攻刘璋的地盘时,军师庞统不幸阵亡,危急时刻,刘备只好令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前来支援。大军行至江州时,宁死不降的严颜兵败被俘,当时张飞愤怒地斥责严颜:大军到此,你为何不降,还敢抵抗?面对张飞的斥责,严颜大义凛然的答道:你们不讲道理,侵夺我们的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听后大怒,立即要将严颜推出斩首,望着发怒的张飞,严颜冷冷说道:砍头就砍头,你发什么怒?张飞听闻此话,不禁被严颜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因此立即将其释放,并引为上宾。之后,史书描述:“飞所过战克。”也就是说,张飞后来所经过的各路关隘,都是靠兵马打下来的。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与严颜有关的记录,从此在正史上就消失了。严颜作为巴郡太守,在刘璋的众多部将中,属于重量级人物,那么关于他的记录,为何会从此神秘消失呢?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义释严颜后,严颜当即向张飞说道:从此取雒城,所有关隘都归我管,今感张将军之恩,老夫愿为前部,让守城将领尽皆归降。之后,严颜所到之处守将尽降。为此,刘备还将自己的黄金锁子甲,赏赐给严颜。深受刘备重视的严颜,后来又与另一老将黄忠配合,夺取军事要地天荡山。可以说,严颜在《三国演义》中还是非常出彩的,可这些,都是虚构的。历史上的严颜被张飞释放后,并没有帮助张飞,让沿路守关将领出降,因为三国志明确记载“飞所过战克。”严颜的记录在此消失后,非常奇怪的是,到了几百年后的唐朝贞观8年,唐太宗李世民谥严颜为壮烈将军。而且还将严颜的老家临州改名为忠州,并追封严颜为忠州刺史。再过几百年后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在他大名鼎鼎的正气歌中,提到了四大烈臣,其中便有严颜。三国志记载,严颜成为张飞俘虏后“飞壮尔释之,引为宾客。”也就是说,张飞释放严颜后,严颜成为了张飞的宾客。注意:是宾客,不是降将。试想,若严颜果真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投降张飞后,让一路关隘的守将都出城拜降,那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降臣了。李世民会把一个降臣追谥壮烈二字吗?会把他的故乡改名为忠州吗?南宋忠臣文天祥,会把他列入四大烈臣吗?在此,就不得不提到忠州的一个民间传说了。那就是,严颜被张飞释放后,心中并不臣服。不久,刘备攻克益州,益州牧刘璋被迁往荆州居住。严颜得知此信后,当即自刎而亡。如此,严颜也对得起断头将军四字了。那么,对于这个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的描述,您更支持哪个呢?欢迎讨论。素材来源:三国志、三国演义。#头号周刊#公元194年,吕布偷袭曹操的兖州,派人到夏侯惇军中诈降,趁机活捉了夏侯惇,索要钱财。将军韩浩带人堵住,大骂:逆贼,竟敢挟持大将军!我韩浩不会放过你们的!又哭着对夏侯惇说:将军,您可别怪我!兄弟们上啊! 韩浩,字元嗣,这个人物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原因有二:一是《三国志》中韩浩没有独自立传,二是《三国演义》中韩浩就只出现了2次,说了4句话,是一个悲剧的打酱油角色。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他写成是长沙太守韩玄的弟弟,实际上两人半毛钱关系没有。在小说中,他先是跟着夏侯惇去新野打刘备,被诸葛亮在博望坡一把大火烧得大败而逃;后是跟着夏侯尚去天荡山抵抗黄忠,为报杀兄之仇,领兵来攻,被黄忠仅一回合斩于马下,结束了其悲催而窝囊的一生。 然而,历史上的韩浩却也是曹军中的重要人物。 东汉末年,群贼四起,韩浩自己拉拢起一支队伍保卫家园。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想要征用他,韩浩死活不去。 夏侯惇听说韩浩的英雄事迹,相请一见,就发现韩浩这小子是个狠人,果断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韩浩就此上了曹魏的大船。此时的夏侯惇肯定想不到,韩浩这小子这么狠,差点断送自己的老命。 公元194年,曹操攻打陶谦,派夏侯惇留守濮阳,吕布偷袭得手,夏侯惇与吕布展开大战。吕布派出手下到夏侯惇军中诈降,夏侯惇欣然同意了。这伙人艺高人胆大,趁机挟持了夏侯惇。夏侯惇纵横沙场多年,有胜有负,但直接被俘虏,还是在自己的营房里,估计也是众将里头一回,真是脸都丢尽了。 主将被抓,群龙无首,夏侯惇军中的士兵都震惊不已,开始慌乱起来,还是韩浩跳出来主持大局。韩浩让其他将领安抚手下的士兵,令其按兵不动,自己则带人堵住了夏侯惇的营房。 这些吕布的降军也是够奇葩的,明明活捉了主将夏侯惇,却只是开口要钱,吕布知道估计得气死。夏侯惇一听,还有这好事,当即点头同意,使劲地给韩浩打眼色:老子的命重要,钱财仍身外之物,快快打钱救我! 哪知韩浩这小子竟似乎会错了意,还以为夏侯惇这般大义凛然,愿慷慨赴死! 韩浩朝夏侯惇点点头,冲着劫匪大骂:“大胆狂徒,你们竟敢劫持我们夏侯大将军,活腻了吗!我韩浩受命讨贼,怎么可能因为这么个大将军,就放过你们!别痴心妄想了!”(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 韩浩又哭丧着脸对夏侯惇说:“将军您的意思我明白,与您的性命相比,还是国法更重要!我会遵从您的意志的!”(当奈国法何!) 他大手一挥,就让士兵进攻劫匪:“兄弟们,跟我上!大将军舍生忘死,我们也不能怂,歼灭这群反贼!” 夏侯惇大惊,心中否定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你小子要害死我呀!” 还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劫匪,哪知道手上的货物这么不值钱,一毛钱都没要到,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看韩浩这愣头青领着众人就要结果自己,立马吓得屁滚尿流,将夏侯惇丢一边,就给他跪下了:“大人饶命,我们就只是想要点回老家的路费而已!不至于吧!”(我但欲乞资用去耳!) 韩浩又大骂了几句,也不再啰嗦,将他们全部咔嚓掉。死里逃生的夏侯惇惊魂未定,我这是得救了? 后来曹操听说了韩浩的英明决断,还称赞韩浩:“干得漂亮!你的做法可以作为万世之法了!”(卿此可为万世法!)为此,曹操还特地颁布了法令,今后不管谁被挟持,大家都不要犹豫,将被挟持者与劫匪都砍了!此后,再没有哪个不长眼的劫匪敢在曹魏地盘上玩绑架,因为你威胁要撕票前,他们倒先把你和票一起撕了! 韩浩可不仅是英勇斗狠而已,他在内政和谋略方面亦是出类拔萃,是个全 面型的人才。作为屯田制的发起人之一,他曾与枣祗一起建议曹操在许昌附近进行屯田,为曹魏势力扩张积蓄了重要力量。 @白泽述异,汉中的张鲁向曹操投降后,需要选个人来总督汉中兵马。众人一致认为应该让此时担任护军的韩浩上,理由是“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也就是说韩浩这个人足智多谋,能够担当大任。 曹操却说:“我可不能没有韩浩,好多事都需要与他参谋呢!”(吾安可以无护军?)毕竟是封疆大吏,还是需要由诸曹夏侯担任来比较放心,于是曹操另派夏侯渊来总督汉中。倘若当时真让全才的韩浩来总督汉中,汉中之战的结果也许会不一样吧?#三国##三国演义##三国志##四大名著##历史#中国古代的男子雅称(一)1.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先秦诸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父(fǔ)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如:《诗经·大雅》:“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春秋》:“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宋朝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也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父知之乎?”3.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也作“父”。如:《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甫是丈夫之美称。按:甫者,男子之美称。4.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有云:“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颖达注疏认为:“士者,男子之大号也。”现代还在运用的词语:“壮士”“志士”“谋士”“义士”等。5.汉(汉子)汉代时,北方少数民族称汉族的男子为汉子,后泛化成为对男子的称呼。如:“好汉”“壮汉”等。宋朝陆游《雨夜不寐》:“世间岂无一好汉,叱咤喑呜力如虎。”6.倩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汉书·朱邑传》:“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7.郞对青少年的美称。如:《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周郎,即周瑜,东吴著名将领,呼其周郎,其实是一种流行的表示。8.郎君①犹“公子”,对贵族子弟的称呼。如:《玉台新咏·古诗》:“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唐朝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诗之一:“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②对年轻人的尊称。如:明代方汝浩《禅真后记》:“若擒住这披发郎君回帐中去快乐,煞胜似郎主分茅裂土。”③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如: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夏歌》:“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仪。”郎君此义项大家应该最熟悉,现代人还经常在说“如意郎君”。9.须眉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语出《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用例如:《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10.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如:《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到北宋,公子的称谓平民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或其人稍有学识,皆可被称为公子。如:宋朝苏轼《王定国真赞》:“雍容委蛇者,贵介之公子,而短小精悍者,游侠之徒也。”后来,变成对于男子的一种普遍的称呼,年轻男子都可尊称为“公子”,通常是叫某某公子。演义与正史人物区别(七十五)陈式演义:陈式,蜀汉将领。定军山之战被夏侯渊俘获,交换战俘时得以返回。诸葛亮北伐时,令陈式进兵箕谷,要求陈式提防埋伏,陈式不听号令,擅自冒进,中司马懿埋伏,军队被杀大半,诸葛亮追究战败责任,斩首陈式。正史:陈式,蜀汉将领。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陈式攻克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不同之处:演义中陈式被诸葛亮斩首,正史无此记载!出处:演义71回,正史《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国演义##蜀汉##史图馆历史问答#2021.11.251.他生于乱世之秋的北方某王族家庭,是家中的第四子。他出身的家族历史悠久,据说家族名称和某一代祖先的帽子有关。2.他的兄长是该王朝一位极为杰出的君主,在兄长治下,王朝疆土大为扩展。但就在对外扩张势头一片大好之时,兄长突然染病去世,留下年幼的侄子,造成主少国疑的局面。3.在兄长在位时,他就表现出了优秀的才能,多次帮助兄长总领朝纲。兄长去世后,他挺身而出,在一场战役中指挥军队获得决定性胜利,几乎将敌对的政权消灭,将国家疆域扩展到王朝历史上的最高点。4.尽管国家已然为他马首是瞻,但他从未生出反意,反而是积极辅佐自己的侄子,不断设法调和国内各派势力的矛盾。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尤其是他排行第五的弟弟遭到幼主和老臣的排斥和忌惮,一度成为了矛盾的中心点。5.他因积劳成疾,壮年而逝。因他忠心耿耿和战绩彪炳,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连敌对政权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6.在他死后,国家迅速陷入混乱,王朝也最终覆灭。事实证明,他尽力辅佐的侄子并不是一位合格的领导人。7.在一场战争中,他的部队曾被转送得到一名被俘的敌军将领。这名将领生涯起点不高,却极为爱国而有气节,自行招募了大量士卒投入对他所在的政权的抗争中。尽管有许多声音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最终此人被处死。请问,他是谁?【本题作者】霜冻幽魂【本题难度】较难【上期答案】王朴(五代)【上期易混】诸葛亮【上期解析】1.王朴,山东东平人,五代时后汉、后周时人。2.《旧五代史》:“汉乾祐中,擢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依枢密使杨邠,馆于邠第。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因乞告东归。”3.王朴向柴荣献《平边策》,劝其“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先攻取南唐的江淮之地,进而可以平定南唐,收服桂、广,之后便可一步步统一全国。"世宗览之,愈重其器识。"此后柴荣三次进攻南唐,成功夺取江淮之地。显德四年亲征时,令王朴留守京师。4.《新五代史》:“又诏朴考正雅乐…乃依京房为律准…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5.后周显德六年三月王朴猝逝,年五十四。柴荣则在四月亲征辽国,途中病重,六月回到开封后病逝,后周在柴宗训时被赵匡胤篡夺(960年)。北宋建立后至979年灭北汉基本实现统一。《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撤兵至永安与东吴言和罢兵后才病重,当时亲征已经结束。#历史#200年,袁绍派使者晋封李通为征南将军,李通却怒斥使者:“我宁死忠于曹操,岂能接受袁绍的将军印?”之后,他不但将使者斩杀,还把将军印绶交给了曹操。李通,字文达,河南信阳人,他年轻时以游侠、仗义而闻名。东汉末年,天下纷纷,李通和同乡好友陈恭一起起兵,后来因各种矛盾,陈恭竟被自己的妻弟陈郃诛杀。李通得知消息后,带领兵马直接杀入陈郃的营寨,一番不顾死的拼杀,终将陈郃斩杀。之后,李通拎着陈郃的首级,到好友陈恭的坟前祭拜。李通不仅讲义气,且颇有忧国忧民之心。后来,他的老家发生了大饥荒,李通直接把家中所有的财产,全部用来救济百姓。人们看到李通如此仁义,纷纷来投奔。196年,在曹操的势力渐渐崛起、迎献帝于许都后,开始招揽天下英雄,就是在此时,李通果断的投奔了曹操。爱惜人才的曹操,见李通率兵马前来投奔,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为振威中郎将,并让他率军驻守在汝南。次年,曹操亲征张绣,刘表派出兵马,支援张绣,当时,曹操的孤军面对两路兵马,被打得狼狈逃窜。李通得到消息后,带领兵马日夜兼程,来救援曹操。李通大军到达后,曹操见他所率兵马士气高昂,立即令他做先锋,开始反击刘表、张秀的追兵。李通接受命令,带领本部兵马,奋勇杀入敌阵,随后曹操也率军接应,两军合力,一举将刘表、张绣的兵马打得狼狈逃窜。之后,曹操晋封李通为建功侯。不久,李通妻子的亲伯父犯法,县令赵俨将他抓起来审讯,根据当时的律法,他会被处死。李通的妻子又哭又闹的,让李通去找赵俨求情,好保住伯父的性命。没想到,李通把眼一瞪,冷冷的说道:我深受曹公(曹操)信任,岂能以私废公,而不顾朝廷律法?之后,李通不但没向赵俨求情,还夸赞赵俨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此事过后,李通与赵俨惺惺相惜,结为生死之交。李通在妻子的伯父犯法被处死时,并不依靠自己的权势托关系、找后门,还大力地支持执法者。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是非常少有的。200年,兵多、粮多的袁绍,与兵少、粮少的曹操,在官渡决一死战。因为当时曹操的势力与袁绍相差太多,许多人都认为曹操必败。因此曹操手下的许多将领,就偷偷的和袁绍书信来往,好等曹操兵败后,为投奔袁绍打下基础。然而此时的李通,依旧忠于曹操,他从未考虑过:如果曹操兵败了,自己的未来该怎么办?李通虽没有考虑自己的未来,可袁绍却替他考虑了。因此,袁绍派使者带着印绶,秘密地见到李通,并表示:你不要再跟着那个兵微将寡的曹操了,势力强大的袁绍,已经加封你为征南将军,你的前途多么光明啊!此时的李通,面临着人生的抉择,是投奔主动抛出橄榄枝、且势力强大的袁绍集团,还是继续效力于风雨飘摇中的曹操集团。李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曹操,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忠臣不事二主!所以,李通能不顾自己的前途,愤怒地斥责袁绍的使者:曹公英明神武,必能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兵多,但他统率无方,终究会被曹公击败,我宁死也不会背叛曹公的!之后,李通将袁绍的使者斩杀,并将征南将军印绶上交曹操。曹操得知一切后,百感交集,面对如此忠臣义士,他眼里是泪,心里是喜。曹操告诉自己:一定要打败袁绍,否则让那些忠臣义士何去何从。官渡之战,九死一生的曹操,终于将袁绍势力一举击溃。可以说,危难之时李通没有辜负曹操,但胜利后,曹操同样没有辜负李通。官渡之战后,曹操晋封李通为汝南太守,改封都亭侯。208年,曹操赤壁败逃后,周瑜、刘备趁机进攻其军事重地江陵,并且还令关羽率军,阻断北路的救援。危急时刻,曹操派李通支援江陵,李通不顾死的奋勇冲杀。在他的努力下,不久就突破了关羽的防线,进入了刘备、周瑜的防线。眼看江陵之危可解,可惜李通因过度疲劳,病死在战场,年仅42岁。曹操得知后百般伤感,却也无可奈何,他能做的,就是将李通的食邑增加200户,如此,李通的家人日子过得也更好些。220年,曹丕称帝后,追李通谥号为刚侯,曹魏还有一员将领的谥号也是刚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由此可见,在曹丕的心目中,李通是一员多么重要的将领。曹丕在追封李通为刚侯时,专门说道:当年袁绍大兵压境,许多将领都心怀二心,只有李通不顾个人安危,使那些心怀二心的将领百般惭愧,朕非常的感激他!之后,曹丕令李通之子李基继承爵位,并任命他为奉义中郎将。确实,在袁绍大兵压境,曹操百般焦躁之时,曹营中许多将领,都为了个人前途,而暗中与袁绍往来。只有李通,义无反顾的忠于曹操。李通对曹操的这份忠贞,您觉得能与关羽对刘备的忠贞相比吗?欢迎讨论。素材来源:三国志。#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句经典评语出自于《三国志•许邵传》,说的是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乱世枭雄曹操。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15年),字孟德,小名阿瞒。他出身于达官显贵世家,自幼属纨绔子弟之流。其祖父曹腾是东汉资深宦官,曾侍候过四位帝王,在朝三十余年,颇受恩宠。曹操的生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传言曹嵩乃夏侯门氏,是魏国名将夏侯惇的叔父。故有《三国志》中“夏侯、诸曹共为一传”之说。再看后来夏侯惇、夏侯渊诸将誓死效曹之举,亦可见一斑。曹操自幼受官场潜规则熏陶,早年曾受高人桥玄与何颙点拨,结识了名士许邵,如虎添翼。年纪轻轻就出任了洛阳都尉,后因镇压黄巾军起义有功受赏,被封为济南相,一路飞黄腾达。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自此以后,各路军阀独霸一方,自立门户,天下大乱。紧接着,董卓入京独揽大权,废除少帝,立汉献帝,祸乱苍生。曹操、袁绍等各路军阀合谋共伐董卓,司徒王允也与何进、孙瑞、吕布等朝内官员密谋设计诛杀了董卓。董卓虽除,但汉室也难得幸免。此后袁绍、袁术、公孙瓒和吕布等势力渐增,与曹操分庭抗衡。曹操文有荀彧、程昱、贾诩等献计献策,武有弟兄曹仁、曹洪及夏侯诸将拼死相随。他不惜变卖资产,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实力。之后,曹操又借围剿黄巾军之名,收得降兵三十多万,组建了一支精锐之师“青州军”。趁势蚕食了吕布、张绣、张邈、陶谦等割据诸侯,终成北方一霸。羽翼丰满之后的曹操锋芒毕露,野心勃勃。他磨刀霍霍向朝堂,开始了僭越皇权之路。首先,曹操指派曹洪率兵一路向西,美其名曰“勤王救驾”,将年方二十的少年天子汉献帝迎进洛阳,假献殷勤。终因皇恩浩荡,一路开挂,先被封为镇东将军,再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权力如日中天,直至总揽朝政,即世人皆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也。正所谓“枪打出头鸟”。霸占了皇宫的曹操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终于惹怒了各大诸侯,引起了公愤。占据了北方冀、青、并、幽四州的袁绍首先发难。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心腹大将颜良统兵杀向白马,向曹操打响了第一枪。相比于袁绍兵强马壮的几十万大军,曹操劣势尽显。但是,曹操不畏强敌,亲临前线迎战。他攻于心计,先是发兵延津,佯装渡河,引诱袁绍分兵西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率兵星夜兼程回援白马,杀了个回马枪,大败袁军,斩杀了大将颜良。曹操智解白马之围,随即西撤,引得袁绍领兵追赶。曹操假装溃败,命令军士解鞍弃马,尽把辎重丢弃于大道之上,引得袁军一哄而上,争相抢夺,阵势大乱。曹操趁机亲率骑兵掉头突袭,再败袁绍追兵,另斩一员名将文丑,两战告捷。之后,曹操又主动后撤,据守官渡,转为战略防御,静待时机。袁绍不甘上次的战败,同年八月再次发兵攻击官渡。曹操坚壁清野,转守为攻,故意拖延战事,耗尽了袁军的粮草。袁绍军队供给严重不足,于是紧急从河北运来上万余车的粮草,屯于乌巢,令大将淳于琼带重兵守护。曹操从谋士许攸处得知这一绝密消息,马上亲率精骑五千余人,在月黑风高之夜,抄小路突袭乌巢,火烧连营,又一次大败袁军。袁绍只得狼狈逃回黄河北岸,从此一蹶不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他一统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一鼓作气,连续攻占了徐州和乌桓。初定北方,曹操励精图治,马不停蹄,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兵南上讨伐荊州刘表。刘表不幸病逝,其子刘琮吓破了胆,向曹操投降。此时此刻,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弃樊城撤至江陵,又被曹操击败赶出江陵,从长坂坡溃逃。尽管如此,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还是败给了孙刘联军,失去了统一南北的大好时机,从而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国时代最终到来。曹操是魏国的开创者,他生逢乱世,于东汉末年横空出世,忠奸并立、亦庄亦谐,堪称汉家王朝的掘墓人。#历史人物#诸葛亮一生最大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谈到大智慧的代表人物,你会想到谁呢?答案必然是不出茅庐却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了。自古以来,就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戏谑说法,以此来形容诸葛亮的智慧。可以说,诸葛亮在世人眼中已经是聪慧的代名词了。但是,老话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即便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也并非例外。诸葛亮临死前竟然做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小人上位,良将被诛杀,这两个人便是杨仪和魏延。时至三国后期,刘备在白帝城驾鹤西去,关羽、张飞等人也相继逝世,蜀汉便陷入了用人无才的境地,甚至还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不过幸亏当时蜀汉所有的军政事务都由诸葛亮管理,还有杨仪和魏延两位大将的辅助,蜀汉才得以保存下来。两将争锋,诸葛权衡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武将为国主上阵杀敌,文臣为国主出谋划策,杨仪便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杨仪在蜀汉发家之前,曾是荆州刺史的主簿,后来叛逃投奔到了关羽的门下,深受关羽和刘备的器重,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最终升迁至尚书。如果在现代,尚书的位置相当于董事长秘书,可以看出杨仪在蜀汉有多么吃香。不过人无完人,杨仪纵然有才能,但是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便是易与人相争,经常与其他大臣辩驳,要求事事以他的观点为先,即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也丝毫不会退让,可以说空有智商,情商颇低。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定然是会受到贬斥,《三国志》中曾有记载:“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不过还好杨仪深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也时常夸奖。此时诸葛亮正在筹备北伐相关事宜,便任命杨仪为参军,负责军中的军纪礼仪。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与赞赏,杨仪便更加的目中无人,在权欲中逐渐迷失了自己。除了杨仪之外,当时的蜀汉还有一名大将也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那就是武将魏延。从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后来官至丞相司马。虽是将才,但是魏延的性格也存在缺陷,脾气十分暴烈,又过于直爽,口无遮拦,也是没少得罪人。“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便是当时蜀汉之人对他的形容。魏延虽有才能,但是诸葛亮却并没太赏识他,这也为后来魏延的死亡埋下了伏笔。原来,魏延每次行军北伐,都希望诸葛亮能够让他像韩信一样统领兵马,但是诸葛亮并未允许,便有了“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的说法。有人在背后如此说自己胆怯,想必诸葛亮也和魏延生了嫌隙。蜀汉有这两位性格都不太好的有才之人,且都居高位,想必大家也能猜到结局了,正可谓一山不容二虎,杨仪和魏延确实是死对头。但是鉴于二人的才华,诸葛亮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以一己之力弹压住二人,二人才不敢闹得太过难看。错误决策,良将枉死公元234年,蜀汉开始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的病情也越来越重。诸葛亮如此聪慧,他知道倘若自己逝世,放眼看整个蜀汉必定没有人能够弹压住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所以必须从这二人中选择一个,不然整个蜀汉江山必定会因为内部的争斗而瓦解,于是诸葛亮便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了选择。有一天,诸葛亮想着自己命不久矣,现在北伐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便私底下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一起筹划退兵的安排。从整个会议的名单来看,唯一没有的便是魏延,这意味着魏延已经不是他的信任之人。史料曾有记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魏延没有了诸葛亮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鲁莽,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魏延听得撤军的诏令,并没有选择从命,而是选择抗命,并阻挠大军撤退,后来更是要带兵内战。不过,最终魏延的计划还是失败了,其手下也受到别人挑唆,纷纷背叛魏延。杨仪见到魏延失势,更是对他雪上加霜,冤枉魏延要造反,将已经失掉兵权的魏延杀害,其家人也不能幸免,事后还将魏延的头颅踩在脚下,小人得志地说道:“庸奴!复能作恶不”。相信如果诸葛亮看到杨仪的这种丑态,一定会后悔当时的选择。后来的现实也表明了诸葛亮在这一件事情上确实做错了。《三国志》曾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也就是说魏延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实事求是地讲,魏延作为蜀军当中资历最老的将领,在镇守汉中的这些年里,一直将汉中守卫的固若金汤,一方面专业作战能力强,一方面也确实十分忠心,实在是良将枉死!祸从“口”出,小人终废没有了魏延的分庭抗礼和诸葛亮的制衡,杨仪更加自大,常以功臣自居,认为自己将会是诸葛亮最好的接替人。不过,刘禅却只封了杨仪为中军师,虽然军职不高,但是也意味着杨仪还是有资格来讨论军政大事的。有了权力的他又开始狂妄顶撞自己的上司,当时的臣民都怕杨仪如此猖狂会牵连自己,几乎没人敢与他来往。#让世遗活起来##头条中国史#张飞早期事迹考,他真是万人敌吗?关羽、张飞索来齐名,但网上研究关羽的人比较多,提及张飞的少。究其原因,关羽已经走入神坛,成为忠义的化身,而张飞仅为“五虎上将”之一。陈寿编写的《三国志》,对蜀汉人物的记载过于简略,导致人们很难目睹到张飞早期事迹。张飞,字益德,罗贯中在演义里面对张飞脸谱化,把字改为了翼德,翼可和飞对应,使“猛张飞”的人物特点更明晰。陈寿只知道张飞是幽州涿郡人(即河北保定市涿州),和刘备是老乡,其余陈寿都一概不知道,蜀汉史料的匮乏,可见一斑。张飞的“豹头横眼”也是无考,可能也是脸谱化的艺术加工。言归正传,张飞不是出自世家大族,这个可以推测得到。涿郡张氏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也不是地方豪族,整部《三国志》里面只出了一个张飞。再者,关羽早期是一个亡命之徒,能够和关羽相处甚欢的,推测不会是什么上流人物。而刘备也是出身低微,乃“织席贩履”之辈。共同的出身背景才会让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罗贯中把张飞的早期职业编为“杀猪的”,让张飞的履历更圆满。正史里面张飞是不是“杀猪的”,无考,蜀汉粉丝穷尽所有典籍,都无法找到答案。话说回来,英雄不怕出身低,就算真是“杀猪的”也无妨。刘备举大旗讨黄巾军的时候,与关羽张飞的关系特别铁,简雍、士仁、牵招等河北老乡不能比。刘关张经常睡在一起,感情犹如异性兄弟,这就是“桃园结义”的由来。后来刘备讨黄巾有功,被贪污的督邮埋汰下来,刘备团队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鞭打了督邮,上演了一场快意恩仇,演义说这事是张飞干的,不排除是刘备听了张飞建议干的,毕竟崇尚暴力的张飞,不会放过宣泄的机会。191年刘备投奔老同学公孙瓒,担任平原相,张飞被任为别部司马。当时公孙瓒与袁绍对战,初期形势毕竟好,但之后是公孙输多败少。在这种情况下,张飞没多少表现的机会,早年履历几乎一片空白,直到徐州牧陶谦的求援事件。194年陶谦被曹操攻打,多个郡县被屠城,眼看要守不住了,由于公孙瓒是陶谦的盟友,陶便派人向刘备求援。为了救徐州百姓于水火,刘备、张飞舍命飞往,恰逢曹操大本营被偷,刘成功守住了徐州,省略千字。。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终于自立了。刘备团队从寄人篱下的附庸势力,一跃成为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一州之主,正准备大展拳脚,可惜张飞误事了。陈寿记载得很清楚,“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和陶谦的老部下曹豹处不来,曹豹是张飞眼中的“小人”,“小人”是指人格卑下的人。张飞和曹豹因为什么发生矛盾的,还是没记载,蜀汉“国不置史”的缺点涌现。也可能是张飞先以暴力欺凌了曹豹,导致曹豹背后的丹阳兵造反,丹阳兵引吕布偷袭下邳后,刘备集团因为失去根据地而雪崩。张飞性格“暴而无恩”,可能有错在先,才导致日后的汉中太守不让他染指。刘备、张飞在徐州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先后又两次被吕布打败。曹操与刘备合军,一起讨伐吕布,这才把布消灭。由于破吕布有大功,曹操升关羽为偏将军、张飞为中郎将,乐进、于禁未有升迁。关张此战的功绩不仅高于乐进、于禁,还斩获了“万人敌”的威名(199年曹操谋臣董昭、程昱称呼关张为“万人敌”)。张飞参与了刘备集团的所有军事行动,出生入死,这时才稍微尝到甜头。随着刘表病死,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南下,张飞表现的机会到了。208年,虎豹骑急行三百多里,在长坂坡击溃刘备。慌乱之中赵云走失,刘备让张飞断后。张飞引20骑据水断桥,并发出狮吼。虎豹骑当时有5000骑,但都震慑于张飞的威名,不敢前进。此战之后,刘备集团的势力开始崛起。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南郡还在为曹操坚守,周瑜提出借调刘备的军队,周租借“猛张飞”以及刘备1000兵去攻打江陵,名将曹仁坚守江陵一年后溃败,这是演义没提及的。刘备占领荆州大部分,以张飞为宜都太守,下辖秭归、巫县;关羽为襄阳太守。后来张飞又转为南郡太守。213年刘备攻打益州,急招张飞来川支援。同时急招的还有诸葛亮、赵云,但张飞是三路人马之中行军速度最快的,不愧是取了“飞”这个字,人如其名。张飞杀到江州,碰到硬骨头严颜。飞以硬打硬,生擒了严颜。“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严颜是蜀中的君子,张飞被严颜的豪气感动,并没有杀颜,而是引为宾客。。战后张飞被封为巴西太守。215年,曹操派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来争夺巴西。张飞擅长利用地形击败对手,在掌握了瓦口关的小路之后,绕到了张郃背后奇袭,杀得张郃大败。这就是演义的“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张郃在“五子良将”里面是有名的智将,这次反而被智取了,一战把张飞的威望推到了最巅峰。“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句话像一句咒语一样预见了张飞的死亡。在关羽覆灭,刘备打算讨伐东吴,张飞却被他麾下的小人张达、范强杀了,原因是张飞曾经多次鞭挞他们二人。张飞本可以在伐吴之战大显身手,为关羽报仇。没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张飞以自己的短处致败,令无数人惋惜。208年,刘琦因与弟弟刘琮,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被继母陷害,于是他向刘备求救,刘备让他找诸葛亮,诸葛亮不愿管他的家事。刘备悄悄告诉刘琦:明天你让诸葛亮上二楼,他马上救你。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投奔了荆州的刘表,刘表非常器重刘备,率领手下的谋臣武将,亲到郊外迎接。之后,刘表就经常和刘备商讨些军国大事,一次,刘表请刘备吃饭时,忽然流下了眼泪。刘备不禁问道:兄长,因何事如此伤心?刘表叹息道:“我的前妻陈氏,生长子刘琦,刘琦很有贤德,只是生性有些懦弱,后妻蔡氏,生幼子刘琮,刘琮非常聪明。我想立幼子刘琮为继承人,可这属于废长立幼,于礼法上说不过去。若是立了长子刘琦,荆州军务都是蔡氏兄弟掌管,我若死后,必有祸乱发生,因此不知如何是好。”刘备听后答道:自古废长立幼,都是取乱之道,兄长若担心蔡氏兄弟权重,就慢慢的夺回他们的权利,但不能废长立幼。刘表听后,默默无语,一日,刘备正和诸葛亮说话,刘琦前来拜访,一进门,二话不说就给刘备下跪。刘备赶紧问道:贤侄,发生了什么事?刘琦哭道:父亲想让弟弟做继承人,因此继母要除掉我,我的性命危在旦夕,却没有任何办法,请叔父救我。刘备听后,急的皱着眉头,却也想不出个好办法,便让刘琦去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不想卷进,刘表家嫡庶相斗的事情里,于是答道:这是你们的家事,我不能管。说罢就离开了,刘琦无奈,只得苦苦的乞求刘备。刘备悄悄的向他说道:明天,我让诸葛先生去回拜你,到时候,你只要让他上了二楼,他必会教你保命之计。之后,刘备又悄悄的告诉刘琦,明日如何行事。刘备交待刘琦一番后,刘琦便回去了,次日,刘备便说自己肚子疼,让诸葛亮代自己,去回拜刘琦。诸葛亮到刘琦家后,刘琦把诸葛亮请进屋里,之后,扑通就给诸葛亮跪下,请诸葛亮救他。诸葛亮正色说道:这是你们骨肉兄弟的事情,我怎么能掺和?说罢,起身要走,刘琦一把拉住他,客气的说道:先生既然来了,吃过饭再走。之后,便请诸葛亮到了一个密室里吃饭、饮酒,谁知席间,刘琦又给诸葛亮跪下说道:继母要加害刘琦,望先生救我!诸葛亮生气的起身又要走,刘琦赶紧说道:我有一本古书,自己看不懂,请先生观看,如何?之后,刘琦便带着诸葛亮,从梯子爬上了二楼,上二楼后,诸葛亮问道:古书在哪儿呢?刘琦又给诸葛亮跪下说道:眼看我的性命保不住了,请先生一定救我。诸葛亮见如此,扭身要走,却发现上下楼的梯子,已被抽去。刘琦又大哭道:今日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先生说的话,只有我能听到,还望先生救我。诸葛亮答道:疏不间亲,此事我不能参与。刘琦立即拔剑在手,向诸葛亮说道:先生若不救我,我只有死路一条,反正是一死,今日就死在先生面前。说罢便要自刎,诸葛亮赶紧拦住他,缓缓说道:公子听说过申生与重耳之事吧,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现在,镇守江夏的黄祖刚刚战死,那里无人管理,公子何不暂去那里,即可操练兵马,又可避祸。刘琦听后,恍然大悟,次日便和父亲刘表说,自己愿往江夏驻守。刘表听后犹豫不决,就和刘备商量,刘备说道:江夏是军事重地,公子亲往驻守,非常好。之后,刘表便派刘琦前往江夏。不久,刘表感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便把驻守在新野的刘备,叫来商量后事。刘表见到刘备后,说道:我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了,两个儿子的能力都不行,我死后,贤弟可为荆州之主。刘备含泪说道:弟可竭力辅佐贤侄,岂能为荆州之主。二人正说着,探马上报道:曹操率领重兵,前来攻打荆州!刘备赶紧辞了刘表,回新野整顿兵马,准备作战,病中的刘表听闻曹军到了,更是吃了一惊,急急写下遗嘱:令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并让刘备好好的辅佐刘琦。蔡夫人见了遗嘱大怒,立即和弟弟蔡瑁商量,要改立遗嘱,让刘琮继位。却说,刘琦在江夏,得知父亲病危,急忙前去探望。蔡瑁却将刘琦挡在门外,并说道:主公令公子镇守江夏,公子岂能擅离职守,若有敌军偷袭,如何是好?你若此刻进去,见了主公,必会使主公生气,病情加重。刘琦百般解释,蔡瑁就是拦着不让进,无奈之下,刘琦痛哭一番,返回江夏。刘表临终前,想见长子刘琦,嘱托后事,只可惜没能看上,含恨而终。刘表去世后,蔡夫人和蔡瑁改了遗嘱,立刘琮为荆州之主,刘琮刚刚即位,曹操就率大军而来了。刘琮在蔡瑁的教唆下,以28万的水师、步军总兵力,竟不战而降,后来,刘备与刘琦率军在江夏防守。令人想不到的是,之后刘备、孙权联盟,竟打败了声势浩大的曹操。遗憾的是209年,刘琦因病去世。有人说:刘琦年轻力壮,怎么会突然去世呢?肯定是刘备背地害了他,好吞并在战争中,夺取的荆南四郡。可这,也只是一种猜测,那么,您觉得刘琦是病逝,还是被刘备谋害呢?欢迎讨论。素材:三国志。#战争风云#山西村民割草拾得烂木匣,内里藏有百件唐朝金器,专家:值1150万屯军沟大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组织当地村民集体割草、除草。在沟底割草时,一位农民意外在土沟的崖壁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烂木匣子。这个木匣子虽然已经腐朽不堪,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表面竟露出了很多“链子”,而这些链子统统呈现青黄色。当时很多村民听闻此询后,即刻围观上来,想一睹这个木匣子的风采。大家见状后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有人则说这些链子是青铜,有些又说金子,但都未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当村民们抹掉木匣子上沾染的泥土后,还发现某些链子上竟刻有文字,但这些文字村民并不认得。讨论一番后,天空已经逐渐黑了,当时在场的村民认为见者有份,便商量着木匣子中的“青铜”宝物等一一平分,然后各自回家。第二天,首先发现木匣子的村民将木匣子,以及分得的“青铜”宝物带到了镇上的信用社,准备鉴定真假。然而,鉴定的结果出来后却惊动了当地的文物部门。不仅如此,山西省的文物管理所还马不停蹄地派考古专家前往信用社进行鉴定。经最后鉴定,这位村民在屯军沟中所发现的木匣子内的宝物为金器。那位村民见这木匣子里的东西如此贵重,于是就当时发现木匣子的情景回忆了一遍给专家。表示发现木匣子时,木匣子的重量大概为五六十斤,还有一些金器被分给了其他村民。听到此言后,考古专家们即刻就请了当地的警方协助。最终在警方的协助下,寻得被村民们平分的金器。但村民们所发现的金器出自于什么年代,是谁将这些金器埋在此处?考古专家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着手对发现的金器展开了十分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专家的仔细研究发现,当时村民在链子上所发现的文字是铭文。在发现的这批金器中,共有5件金器上刻有铭文。其中一件金器上刻着“乾元元年岁僧钱两金贰拾两”。据《旧唐书》内的相关内容所记载,“乾元”乃是唐肃宗的年号。“乾元元年”则是指公元758年,当时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占领首都长安,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正组织官兵进行拨乱反正。另一件金器上则刻有“柱国魏国功臣张通儒进”,经查阅《旧唐书》《资治通鉴》等相关资料后,考古专家们终于找到有关张通儒的记载。张通儒,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的部下,当年在安禄山自诩为帝后,张通儒便被其封为当朝宰相,由此可见,张通儒乃是安禄山的心腹。考古专家通过对以上两个刻有铭文的金器研究调查,可以初步推断这批金器出产的年代最早应该为唐朝中期。那么唐朝中期究竟发生何事,竟将如此珍贵的金器埋于地下?之后经考古专家的多方查证,终于发现在唐朝时期,平鲁县是一条连接关中河北等地的交通要道,属于河东朔州管辖。据《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当年由唐朝名将郭子仪等率领的唐朝军队曾在朔州等地,与安禄山的叛军进行过多次的激烈奋战。而当时双方互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便是发现金器的平鲁屯军沟地区。如此说来,这些发现的金器应该为张通儒所有。张通儒之所以将这些金器埋于地下,可能是因为当时双方军队在此发生激战时,安禄山所带领的叛军节节败退。张通儒为了不令这些金器落入唐朝军队之手,便下令忍痛将它们埋于地下,打算之后卷土归来之时取回。但天有不测风云,张通儒不久后便在战乱中死去,所以这批金器便无人知晓。最后经考古专家的清点,在屯军沟所发现的这批金器共有193件,种类众多,主要为金铤、金箔、金链、金片,193件的总重量达三万多克。据相关专家表示,若将黄金的价格按照350元每克来计算,这批金器至少值1150万。当然,若将这批金器作为唐朝时期的文物,那么其价值并非用金钱能够衡量。虽然村民在发现宝物之后,并未选择上交给有关部门,而是占为己有。但是当警方前去追缴时,这些村民却又主动上缴。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知错能改,知道此物为文物后,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正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所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