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115网盘提取文件(115网盘导入)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210人已围观

简介朱小贞的悲剧给所有女人上了一课,有一种男人再爱都不能嫁前段时间,林生斌又上了热搜。他之前因为再婚还卖深情人设的事情而被网友们集体讨伐,朱小贞的父

115网盘提取文件(115网盘导入)

最后更新:2023-07-05 03:13:32

推荐指数

朱小贞的悲剧给所有女人上了一课,有一种男人再爱都不能嫁前段时间,林生斌又上了热搜。他之前因为再婚还卖深情人设的事情而被网友们集体讨伐,朱小贞的父母也站出来说自己根本没拿到女儿留下的遗产。种种声音都将林生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人们再次想起来朱小贞身上发生的事情。林生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但其实,在和朱小贞结婚前,他只不过是理发店的一个学徒工。朱小贞当时恰好来这个理发店剪头发,她对林生斌一见钟情,希望自己能和这个男人走入婚姻的殿堂。很快,林生斌就和朱小贞谈起了恋爱,朱小贞家里是做服装生意的,朱家夫妇平日阅人无数,他们对林生斌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两人并不合适,可最终拗不过女儿喜欢,还是答应了。结婚后,林生斌接手了朱小贞的生意,而朱小贞则乐于当个贤内助,在家相夫教子。却不想,一场大火夺去了母子四人的生命,而罪魁祸首正是他们雇的保姆。据保姆交代,她和林生斌有过一段暧昧关系。这个消息引起了一片哗然。而朱小贞父母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女儿曾对自己说过林生斌出轨和家暴的事情。这样看来,朱小贞真是可怜,她错付真心,如此地相信这个男人,却没想到这个人竟然这样不可靠。朱小贞的悲剧给所有女人上了一课,有一种男人再爱都不能嫁。老话说,门不当,户不对,日久天长必成灾。“门不当,户不对”的男人千万不能嫁。1、三观不同我国古代在挑选结婚对象时就有“门当户对”的原则,因为门当户对意味着家庭背景、生活环境都差不多,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也不会相差太多。那时候的人认为,这样的婚姻才能和谐长久。其实,这个道理放在现在仍然说得通。在心理学中,门当户对的思想观念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在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都是不同的,每个阶段所形成的人格也是不同的。在人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1到3岁的时候,儿童受父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时期孩子已经不再凡事都依赖父母,而是有了自主的要求。因此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至关重要,父母溺爱孩子,孩子就逐渐什么也不会做,父母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会自我怀疑。所以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那么在结婚后,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生活习惯容易发生冲突,不如说是两个原生家庭之间的冲突与差异。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如果选择步入婚姻,就要考虑很现实的问题。假如一时冲动结了婚,那么这些问题肯定会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暴露出来。但是现在很多人在结婚时并不会考虑到这些,唯爱情至上。2、女人不能倒贴在很多“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中,女人往往是倒贴的那一方。由于男人和女人天生思维方式和生理构造的不同,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所看重的也往往不同。男人更加现实,而女人则容易被爱情冲昏头脑。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句歌词反映的正是心理学中“蔡格尼克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没有得到或是没处理完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放在两性关系里也是如此,男人们在得到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珍惜,就更不要提那些主动倒贴的女人了。此外,在那些“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中,男方常常是因为看中了女方的家庭条件而选择结婚,可女方却还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就算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真心相爱的男女,但他们仍然要面对两个家庭之间的差异,尤其是财富上的差异。电视剧《婆婆来了》就讲述了富家女和凤凰男的故事。两人本是相爱的一对情侣,但是男方出身农村,家庭条件很差,结婚时房子车子都是女方倒贴买的。结果,因为两人家庭差异太大,女主的倒贴行为没有得到婆家的感激,反而成了应该做的事情。最终两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所以,女人不能倒贴,如果遇到让女人倒贴的男人就要赶快远离,再爱也不能嫁。如果你正面临感情困惑,私信老师,获取答案。-TheEnd-作者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A.,Scholl,S.G.,&Bless,H.(2018).Beautifulmesseffect:Self–otherdifferencesinevaluationofshowingvulnerabi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15(2),192-205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心理学家:什么都想靠自己、不爱麻烦别人是一种危险的心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一个人处于社会上都免不了要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了一个朋友也就多了一个资源的获取渠道,友谊说到底其实就是资源互换,各取所需。虽说大家都明白你来我往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非常害怕麻烦别人,什么事都想靠自己。每一次请求别人或是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会觉得浑身难受,似乎自己的要求格外的过分,而被要求的另一方还会因为自己受到莫大的伤害。比如别人发了一个红包,这类人会直接发回一个更大的金额,抑或是别人帮了一个小忙,他又会以更大的回报去回馈对方。为什么这类人对依赖他人这件事有着如此大的负罪感呢?什么事都想靠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心理又是因何而起呢?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表征,本质上是受到了集体主义的操控。中国的怕麻烦的哲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一直提倡的都是集体的奉献精神,只有当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才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若是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你就会被大众定义为自私的人。集体主义成为了集体的潜意识之后,当我们再次接受他人好意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的做法错了,但实际上后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所提出的,弗洛伊德曾把意识和无意识用冰山来形容,而荣格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释。高出水面的冰山也就是肉眼所能看到的部分,代表了个人意识,它可以被个体所窥探到,而水面下的冰山则代表了个体的潜意识,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被捕捉到,把所有冰山连在一起的大海是集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概念。深度的怕麻烦,都是个体生命早期在家庭中建立起来的。假如养育者对孩子的爱并不充分或者说十分匮乏,那么他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照顾孩子是一件苦差事,即便不得已的去做这件事,他的心中也会满含怨气。尽管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思维也尚未发展到能够理解被照顾这件事,但他在各方面需求都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依旧会生病,会觉得内心荒芜,因为他们从始至终都未曾感受到来自于最亲近的人所付出的热情与爱护。在无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该提出任何要求,一旦自己说出口,那些请求的话语便会伤害到父母,进而让他生出无限的愧疚感,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把真实的想法埋藏于内心深处,就算是面对着父母也不肯轻易说出口。这样的孩子总是觉得麻烦别人就是在伤害别人,或许有人认为婴儿并不具备自我意识,可事实上,婴儿只是听不懂养育者所说的话究竟代表着什么,可他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与耐心,并且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会贯穿个体的一生。怕麻烦的人总是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当中,在接受了别人的好之后,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对方的关怀与细心,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负担。这类人迫不及待地想回报回去,或是认为对方对自己的好都是有目的的,出于不想欠人情的想法,他们总是压力重重,然后迅速找个由头回报回去。麻烦是增进关系的方法。在东方的文化语境下,人们一直认为麻烦别人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然而本杰明弗兰克林却表示麻烦是增进关系的绝佳途径。如果你想与对方拉近关系,你可以让对方帮一个力所能及的小忙,他就曾提到过自己的过往经历,为了结识一位性情顽固的众议员,他主动向那个人借了一本书,等到两人再次相见时,对方的态度果然有所好转。主动麻烦并不是一味地依赖对方,这其实也给了你回报他的机会,当你们有了往来,就很有可能成为互惠关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大家都要学会适当的麻烦别人,平时让他人帮你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不会给对方带来负担,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己被需要。每一种文化都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部分,大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如此,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我们应该理性判断其正确与否。-TheEnd-作者|汤米编辑|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A.,Scholl,S.G.,&Bless,H.(2018).Beautifulmesseffect:Self–otherdifferencesinevaluationofshowingvulnerabi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15(2),192-205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哈佛耗时75年研究发现: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会有4大特征不论是中国传统观念当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是西方观念当中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些说法,其实都蕴含了家长对于子女的一种强烈期待,希望其能够在小的时候就获得良好的习惯积累,这样到成年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人上人”,不至于一事无成。于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育儿经验当中各种有助于孩子在童年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展开了探索,比如中国传统的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甚至是《论语》,都能够作为一种思想上的启蒙读物,帮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形成比较良好的价值观念。在西方,人们更加倾向于在行为上去约束子女,比如说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effect)或者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就是在心理学家在施加了一些外部的影响之后,孩子们才做出相应的行为。关于个体成长,哈佛大学曾经有一项十分著名的研究,此项研究以其持续时间之久、涉及人数之多以及影响之大闻名于世,这项研究持续了75年,在此期间,研究人员追踪了724位男性,并且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相关情况,以此来及时获取他们的状态。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被试大约可以分为两组:1、当年(1938)进入哈佛大学的本科生2、生活在贫民窟里的同龄孩子时至今日只有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同意继续参与这项研究,这些尚存的被试绝大多都已经年过90了。现在这项研究的目的大致将自己的目标放在了他们总数超过2000的孩子们身上,同时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也已经发展至第四任了。研究表明,那些在数十年生活之中取得成功的孩子,往往身上会具备四种特征。1.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之中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无疑是安身立命之本。其实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也是一样的:只有和身边的人们搞好关系,才会有机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众多实验参与者当中,在成年之后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往往具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在生活当中都具备十分良好的交往与沟通能力,与身边的人们可以形成比较良好的互动,这也就使得他们可以在之后奋斗的过程当中“少走弯路”。2.有问题意识及钻研心理在哈佛大学研究当中,那些在成年之后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儿时就已经具备了较出众的好奇心,并且这种好奇心在其成年之后也继续得以保持,并且演变为了一种问题意识和钻研心理: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寻求帮助,更不是放弃,而是怎样通过自己的钻研来解决。只有具备这种素质,才能够在人生当中取得成就。3.有极强的独立性格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自己作为家长,应该极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完成一些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但也正是这种心态可能会导致子女无法养成比较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哈佛实验当中的大多数有所成就的人,都基本上自幼就形成了比较好的独立人格,并且在成年之后也很好地贯彻了这种习惯,无论是在事业当中还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当中,都保留了很好的独立性格。4.学习的心理永不止步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的任务,甚至是走进工作之前的个体,主要任务就都是“学习”。即便是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其主要任务也是学习。诚然,这种看法是对的,但在观念上其实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通过借助哈佛大学研究当中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善于学习、从生活当中汲取知识的能力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对于家长来说,教导自己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就是一个重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是帮助子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诀窍。因为许多孩子并不了解学习的本质和重点,容易误入歧途。其次,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是贯穿一生的行为,切莫养成一种“离开校园就不再读书”的观点——即便是成年,甚至已经为人父母,经常阅读和思考也是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通过不断地阅读与学习,自己的能力和对于生活的见识才能够有显著的变化。-TheEnd-作者|汤米第一心理主笔团|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A.,Scholl,S.G.,&Bless,H.(2018).Beautifulmesseffect:Self–otherdifferencesinevaluationofshowingvulnerabi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15(2),192-205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